不管生活好坏,总有一杯好茶温暖
天气渐转凉,露凝而白,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习俗
吃鳗鱼
这个节气起,老苏州会吃些石榴、白果、梨等,以此养阴润肺;还会吃些鳗鱼,这时鳗鱼最为肥美,是品尝的最佳时节,因此苏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鳗鱼营养丰富,而白萝卜有“消谷和中,去邪热气”的作用,二者同煮,相得益彰。
祭禹王香会
太湖人在白露时节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姜太公等。其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推燕车
山东省郯城县民间有“白露到,娃娃推着燕车跑”的传统习俗,家家制作能发出悦耳声响的小燕车,孩子们推着燕车跑步御寒,可增强体质。
白露节
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滋补身体。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
吃龙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习俗。龙眼本身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
吃番薯
在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中医学认为,红薯味甘性平,补脾益气。《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
白露茶
白露后秋分前采摘的茶叶叫白露茶。老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白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
喝白露酒
苏南和浙江有自酿白露酒的习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用以待客,又称“白露米酒”。这种酒温中含热,有利于寒气的散发。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逐渐消失。
白露养生
白露养生,养气润燥
少吃海鲜。性凉又低温,免脾胃受凉。秋吃早粥,调理脾胃。适宜吃山药、莲子百合粥、山芋粥、红枣糯米粥,银杏鸡丁等,清肺润燥、健脾补肾。
调理饮食,减苦增辛
白露时节,秋燥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可多吃一些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或用中药食疗,如西洋参、沙参、杏仁、川贝等。白露时胃肠气血未充,此时饮食宜减苦增辛,以养心肝脾胃;也不宜进食太饱,以免肠胃积滞,变生胃肠疾病。
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
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过分贪食寒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搓耳泡脚,补养肾气
手脚冰凉、怕冷、乏力等症,肾气不足。晚上坚持用温水泡脚15到30分钟,水没过脚腕,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搓热耳朵能有效补养肾气。
运动调养,动静结合
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难得的锻炼身体的好季节。白露后,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以汗出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调畅。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适品茶
秋燥仍在,润燥清肺,品茶再适宜不过了。即可养健康,又可怡情悦性。
牛蒡乌龙茶性温,为台湾阿里山山脉的太和乌龙茶,以及长于阿里山增文沙溪红色土壤的牛蒡茶,按照配方比例,每3克,一天一泡,既可以清除身体多余的‘垃圾’适当降解身体的多余脂肪,起到很好的净化身体的作用,让身体更加轻盈舒畅。
玫瑰白茶,采用山谷雪山野放的云南金边玫瑰,即使被驯化培植,依旧对生长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野放气息让人饮之不忘。配以三年陈福鼎寿眉白茶,入肺经。一方面起到调理血气的作用,另一方面祛除身体之邪湿。相辅相成,各得其长。身体的养护我们认为更应在日常之中。入和去,都应该讲究平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