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苍凉的戈壁沙漠,茂密的原始丛林,还是湿润的水乡菏泽,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中药谓之“道地”。
道地药材,地道炮制,这是一场关乎“最好”的较量,是一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谈,更是至臻至善的人生境界。
长白山,位于北纬42度,拥有着海拔数百米的针阔混交林。这里阴冷、潮湿,土层深厚,营养丰富,是全世界少数能孕育野生人参的温床。
初秋,是崔长安一年里最期待的时节,自家种的人参头顶红色浆果,这意味着长白山里的野生人参也已结出了红籽。适合寻参的季节,又到了。
人参。因根如人形得名。历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
在中华本草之中,唯独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更神奇的是,它还有着复脉固脱之功,即在人“气血俱虚,脉微欲绝”之时,大量人参浓煎顿服,能够帮助恢复脉象。
60岁的崔长安,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寻参人,6岁起就年年进山。
但上一次找到山参,已经是四年前了。
不过老崔是个倔脾气,他不服。
寻参艰险,三、五人结伴才能成行。今年,老崔的外甥小宋也执意进山,他想学学老一辈寻参的技艺。
但进了山,老崔却不着急寻参。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根如人形者,有神”,需要心存敬畏。
崔长安:我家是四代闯关东,放山习俗传承是我老爷爷告诉我爷爷,我爷爷告诉我父亲。到我跟我父亲放山的时候,他就跟我说放山要遵守的规矩。
人参喜阴凉,忌强光,常生长在层层植被的掩护下,唯有其头顶的红籽,才可能暴露踪迹。
禁言,是寻参的规矩。传说参有灵性,听得懂人言,受到惊吓就会跑。
找参的过程中,如果人走散了,只能凭借木棍敲击树干的自然之响,来确认相互的位置。
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五小时。一天。两天。一星期。
仍然一无所获。
这太寻常了,但却也太难熬了。
究竟,还能找到吗?
原来是发现了兆头。前人曾在此地挖到过人参,而兆头就是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友情提示。
崔长安:五个人,五匹叶。这个兆头得十几年了。
五匹叶指的是长出了五个复叶的人参。这个符号,意味着前人曾经在此发现过上百年参龄的大参。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附近是适合人参生长的地方。人们的脚步更加坚定。
宋:棒槌!
崔、魏:什么棒槌!
宋:四匹叶!
崔、魏:快当,快当!
棒槌就是人参。这是一颗四匹叶的人参,少说也有二十多年参龄。
人参的须根在腐殖土层里错综盘绕,经常与树根交织在一起。所以要挖出一棵完整的山参,且不能破坏须根一丝一毫,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只有老把头,才有这能耐。
抬参的签子是鹿骨做的,即使碰触人参的须根,也不会导致腐烂和折损。
把头抬参,没有大半天时间是根本完不成的,必须到达忘我的境界。
数小时的跪地劳作,终于收获了一棵灵巧的山参。支根呈八字形,体态优美,是补气延年的佳品。老崔说,这参至少有四十多年了。
轻柔地将它包裹在苔藓里。
小宋沉不住气,迫不及待要去附近继续寻参。
崔长安却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
崔长安:山参籽过去我父亲放山时候是绝对不会往下拿的,也不准人往下拿。
每一颗山参籽,都要经过寻参人的手,重新回归到孕育他们的土壤之中。
崔长安:靠山、吃山、养山,只要是遵守了放山规矩,人参永远不会消失的,只会越来越多。怕的是什么呢,原始森林没有了。
怀抱虔诚,顺应自然,播种生命。如果说敬畏是一种境界,那回馈,则是另一种。
长白山以西公里,库布齐沙漠,犹如一条*龙横亘鄂尔多斯高原。
这里光照强烈,干旱少雨,昼夜温差极大。但环境的艰辛,却使生命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
清晨,门肯斯弟将羊群赶出羊圈。他是这片荒漠草原上,为数不多的牧民了。
今年66岁的门肯斯弟,退休前是一名赤脚医生。每年9月,他都会拿上采集证,去邂逅一味仅产于此的著名本草,梁外甘草。
在广袤的库布齐沙漠上,甘草星星点点,却是最具生命力的存在。
与外来收草的人不同,门肯斯第能从甘草的地上部分判断根茎的大小。
采大留小,是蒙古族人收草的第一戒律。
虽然地上枝叶矮小,但甘草却有着极为粗壮的地下根茎,采收时要掘出半人高的沟壑。根茎最长可达3至4米,如此才能在极端的环境中汲取养分。
甘草,以根入药,因味甜而得名,有着补脾益气,淸热解*,祛痰止咳的功效。
近/2的止咳类中成药含有甘草,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这是因为甘草不仅能祛痰止咳,还能在药方中发挥调和诸药的作用,素有“朝中国老,药中甘草”的美誉。
大量的药用需求使得中国的甘草资源曾一度告急,所幸在人工种草和围栏护育的双重努力下,顽强的甘草很快恢复了生机。
但对于门肯斯第来说,取之有度,是蒙古族人早就约定俗成的规矩。
如今,在荒漠上收草的蒙古族人,越来越少了。
生存环境的艰难,使得大部分人举家迁走。但门肯斯弟却不曾离开。他愿意守着羊群,守着甘草。
门肯斯第:“这里要身体好就要吃甘草,那没感情还行吗。”
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既平凡,又神圣。
守望,亦是一种境界。
吉尼斯纪录保持者丁社如,可以把一寸白芍切制成片,每片不到0.毫米。
白芍,有着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它是中医补血方剂中必不可少的一味本草。
白芍在中国多地可产,但最道地的产区,莫过于浙江。此境域内出产的白芍粗长匀直,质地坚实。
白芍入药时需切成薄片,才能在煎煮的过程中,令有效成分充分析出,便于人体吸收。于是对于白芍,切工的境界至关重要。
尽管白芍切工世界第一,但62岁的丁社如依然有许多烦恼,比如,后继无人。
30岁的颜干明是老丁唯一的徒弟,只有这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深知师傅独门绝技的价值。
但拜师5年,一寸白芍至多只能切出余片。与师傅要求的片,总是差之毫厘。
丁社如:你这个伤水了。你烧水,重新润过!
每回师徒相见,老丁不问其他,先看润药的情况。
润药,是指通过水处理让药材软化,方便切制。
徒弟润好的药,有的恰到好处,有的却过了头。
三分切工,七分润工。中药炮制的至高境界,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丝丝入扣。
丁社如:我教出来的徒弟,一定要比我高,我脸上才有光。
送走了徒弟,丁社如开始磨刀。
这是前两天新打的刀,必须磨到顺手才行。
而陪伴自己创下了纪录的那把刀,已经送给了徒弟。
切制白芍,伯仲就在0.毫米之间。
如此细微的差距,已与药效相关无几,但却关乎传承了千年的手艺。
一寸切出片,对颜干明来说,是上了一重境界。对丁社如来说,是后继有人的希望。
为不负先辈,不负自己,中药人走入毫巅之间,求索着至臻至美的境界。
冬天的河南,雪如期而至。
对5岁的张小秀而言,这意味着女儿回家的日子近了。
女儿:妈,我把药买回来了。
冬令进补是最传统的民间习俗。退休后就一门心思钻研中药的张小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时机,为女儿调理身子。今年冬天,她决定亲手炮制地*。
中药地*,以河南焦作出产最为道地。这里是*河与沁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在此条件下形成的砂粘混合土壤是培育上好地*的温床。
地*,是中药里“生熟异治”的典型。
生地*其性寒,清热凉血。但熟地*,其性由“寒”转“微温”,功效由“清”转“补”,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究竟如何才能完成地*的转化?
洗好的生地*要拌上*酒,待浸透后,就可以平铺在木质的笼屉内。
木板和蒸屉都是张小秀亲手制作的。地*最忌铁器,否则成品会含有铁腥味。
蒸制是地*转化的关键,前48小时万万不能停火,人须寸步不离。
深夜的气温已是零下五度。
女儿明白,从地*上笼蒸的那一刻起,接下去的一个月,母亲恐怕都没办法睡上一个整觉了。
蒸制过程中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步骤。
蒸制出来的药汁,是地*的精华,要一滴不漏地全部留存起来。
头蒸之后的地*,掰开仍能看见棕褐色的*心。
若想让地*内外都乌黑油亮,就必须先拿到室外晾干。干燥的地*才能充分吸进药汁。
再上笼蒸制,药汁就能渗透到药材里。
如此反复,须达九次,古称“九蒸九晒”。
现代的地*炮制,已改用密封罐蒸制,24小时即能成品。需耗时30余天的九蒸九晒,已经很少应用。
只有在这个北方寒冬的小院里,一位母亲,依旧不厌其烦。
在最寻常的百姓家里,中药已融入了生活。人们用亲手炮制传递温情,表达牵挂。爱,让本草的境界更加温润细腻。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路凯歌。巨大的人口流动和高速的经济增长,给予人们机遇与梦想,也催生了新的隐忧。
世界银行在《中国慢性病报告》中指出,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居高不下的吸烟率,使得“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继心脏病、糖尿病之后第三大威胁国人健康的慢性病。
但在广东化州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一种特殊的饮品能缓解人们的痛楚。
饮品的名字,叫做化橘红。
化橘红,是化州特产——柚子的干燥外层果皮。这种柚个头小,果肉苦涩不能食用,但其果皮的止咳化痰功效却非常显著,故以产地“化”字命名区分。《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治痰症如神”。
58岁的李锋,是李氏橘红家族的第24代传人,耕耘与炮制橘红的手艺,是明朝成化年间传下来的。
果皮带有细密绒毛,是化橘红的标志,一旦引种他处,绒毛就会逐渐消失,药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全世界只有中国化州,才能种植化橘红。
但半个世纪前,这味本草,几近灭绝。
宝岭,李锋曾经的家。
十年文革,橘红树一棵棵被推倒,李家人与传承了多年的祖业渐行渐远。
直到90年代末,化州鼓励百姓承包荒山开垦种树,李锋知道,化橘红,有救了。
李锋:我爷爷把家训写在宣纸上,让我把化橘红一代一代传下去。
从祖先种在祖坟山头的40株橘红树取芽嫁接,才保全了如今的一杯橘红茶。
橘红,每年6至7月摘果,需趁鲜炮制才能发挥疗效。
沸水翻煮是第一步。
将果皮均匀地划成七瓣。
去瓤后再削去中果皮。
最传统的七爪橘红,初具雏形。
如今的橘红,大多直接切丝或切片。七爪费时费力,渐渐成了“古董”。李锋说,做一次,少一次了。
像对待工艺品一样,精心修剪。每一片都必须压平。
清代高祖留下的木具,已经传了5代人了,而今依旧吱呀作响。
李锋:每次炮制,爷爷都说,要用心把住金色火,细心烤出精品药,如果做不好,会打我手心的。
得之于自然的本草,已然抵达一段生命的终点,另一段崭新的生命开始了。
冬至凌晨,山东东阿县。一场庄重的仪式在寒夜中进行。
秦玉峰,阿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站在古阿井前。他在此见证的,是冬至子时东阿水的汲取,亦是一年一度九朝贡胶的开炼。
祭祀礼生:子时到,汲水。
冬至,是数九寒冬的伊始。为抵御漫长的严寒,冬季滋补已经成为了深入骨髓的民族记忆。
岁逢冬至取水,炼纯黑乌驴皮,以血肉有情之品滋养生息,是自古传承的生存智慧。
阿胶,为驴皮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与人参、鹿茸并称“滋补三宝”,是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圣药。
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但成就东阿成为道地产地的,却是阿井水。
阿井水被缓缓注入到已经化了皮的胶汁中。胶汁表面泛起了一层泡沫,这便是东阿水的奇妙之处。
秦玉峰:这个水呢,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它的相对密度,就是比重.。
水中的矿物质与沸腾胶液里的杂质不断凝结成块,浮上表面。再用手工打沫,把杂质分离出来。
秦玉峰:瓢的平面,要跟胶在一个平面上。
秦玉峰,6岁进入东阿阿胶厂。从学徒到掌门人,42年的光阴里,他放不下的,还是手艺活。
九天九夜的熬制,阿胶的胶汁浓缩为琥珀色的胶液。此时,判断出胶的时机,少不了十几年的眼力和功夫。
挂旗,出胶前最华丽的瞬间。胶液粘附于胶铲上,犹如旗帜。
秦玉峰:这个挂旗,就是用眼力来评价胶的成色和浓度。
手工翻胶,温水擦胶,历经九十九道工序,残余着掌心的温度,新一批的贡胶终于出炉。
从生命中来,到生命中去,每一味本草,都经历着这样的旅程。而人们,也在与本草的对话中,感悟着自然的伟大,衡量着人生的意义。
寻参归来的崔长安,却变得沉默。收获相比起播种来说,显得微不足道;
门肯斯弟用尽毕生精力做同一件事,他是甘草地里的守望者;
刀起刀落间,颜干明切制白芍的功夫,又与师傅看齐了一些;
三十多个日夜,九蒸九晒熟地*终于划上了句号,这是一位母亲的心血;
李锋的橘红园硕果累累,她说,看到每一棵橘红,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样;
秦玉峰一心秉持着老祖宗留下的古法,因为每一块好阿胶都值得等待。
草木有灵,人间有情,相逢则境界生。
这些执着而专注的中国人,日复一日地播种希望,传递温情,精湛手艺,守望药*。是他们,用平凡铸就不凡。
天人合一,至臻至善。这就是本草中国的境界。
关于云集
云集将来传媒(上海)有限公司是由SMG(上海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控股,专注精品纪录片制作与运营的公司。云集将来以优质的资源投入,汇聚国内外纪录片顶级人才,打造纪录片开发、制作的产业高地;以前瞻性的运营视角,构建纪录片全产业链平台,塑造真实类内容领域的产业标准;以国际化的开拓布局,携手世界传媒巨头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华语纪录片的顶级品牌。
云集智慧
开启将来
中国纪录片新势力
公司新址
上海市虹口区辽宁路46号C5室RoomC5,No.46LiaoningRoad,Shanghai,China
SMG办公室上海市威海路号9楼9F,WeihaiRoad,Shanghai,China
联系+86-业务合作:biz
iyun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