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外版:“强国梦”的强大基础
奥运会开赛4天,中国*团一直位居金牌榜首位。不管此后赛事怎样进行,中国奥运*团取得骄人的成绩,这是显而易见的。人们自然会问,是什么成就了中国体育的“强国梦”?道理可以列举许多,而且一定会有人言及中国“举国体制”之短长,乃至包括中华民族人类学、遗产学方面的探讨。多方面的解释,自然各有理由。然而,作为从事体育报道近30年的,我的看法是,使中国成为现代体育强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使人民告别贫困,走向小康,进而使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性达到了历史上从来未有的程度,而青少年体质普遍提高,奠定了“强国梦”的基础。回望19世纪,中国人被西方某些人称作“东亚病夫”,其中固然有白眼斜睨的不尊之视,细细琢磨过去,却不能不说其中自有可悲的确实元素。但到20世纪就幡然大变了,尤其该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端的改革开放,将中国体育推向世界强国。现代体育运动是城市化的直接体现。1949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0%。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为17.9%,从那以后迅速发展。到2004年,城市化水平提到41.8%。2007年底,城市化水平达到44.9%,中国城市人口相应地达到了5.94亿。城市人口造就了庞大的体育人群。按照通常说法,每周参加体育运动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并达到中等强度以上负荷者,被称为“体育人口”。我国在1996年时的体育人口已达31.4%,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抽样调查,我国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已达34%。到2004年底,在中国7到70岁的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37.1%。这就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的体育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出生率。树大根深,根深叶茂。今天的中国,上亿人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运动场地遍及城镇。城市化水平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增加,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如此厚积薄发,就是中国体育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无论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只要体育基础设施增加了、改善了,就有大批富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涌现出来。加上遍及城乡的各种体育学校,如今活跃在中国体育*团中的优秀选手,就在这样的体育土壤里成长。放眼神州,改革开放在继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几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中国人口的半数将生活在城市,青少年体质还将增强。如果我们的中学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还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东亚病夫”的帽子,早已被送进历史博物馆了。人们还将在北京奥运会上看到,中国的体育“强国梦”不再是梦,而是脚踏实地世人皆睹的现实。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的体育“强国梦”增加新的内涵,那就是遵循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追求“更快更高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