癜风医院蜂病安全防治技术
A、蜜蜂白垩病
蜜蜂白垩病又名石灰蜂子,是蜜蜂幼虫的一种传染性病害,多发生于春季或初夏,特别是在阴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
症状与诊断
患白垩病的蜜蜂幼虫是在巢房封盖之后死亡的。4日龄幼虫对白垩病的易感性最高,幼虫染病后,虫体即开始肿胀并长出白色的绒毛,充满巢房,体形可呈巢房的六边形状,然后皱缩、变硬,房盖常常被工蜂咬开。病虫变为白色的块状是此病的主要特征。雄蜂的幼虫常常比工蜂幼虫更容易感染白垩病,这是由于气候寒冷时蜂群结团,蜂巢外缘幼虫常常是雄蜂幼虫,护脾的蜜蜂数量不足以维持足够的巢温,而使其容易受染。
白垩病严重时,在巢门前能找到块状的干虫尸。
发生与传播
白垩病是通过被污染的幼虫饲料传染的。当蜜蜂幼虫吞进混在饲料中的蜜蜂子囊球菌的孢子后,孢子在肠腔中发芽,并且在肠腔,特别是在后肠末端长出菌丝,菌丝穿过肠壁,破坏后肠末端常常留下前端不受影响。等到幼虫出现病征时,蜜蜂子囊球菌的气生菌丝便出现在病虫体表。蜜蜂子囊球菌不在成年蜂体内繁殖。
防治方法
(1)换箱换脾:首先将病群内所有的患病幼虫脾和发霉的蜜粉脾全部撤出,另换入清洁的空脾供蜂王产卵。换下来的巢脾经硫磺熏蒸消*后使用。
(2)药物治疗:病蜂群经换箱换脾后,及时地按NY5138-2002的规定,使用制霉菌素饲喂,每升50%糖水加本品200mg。隔3天1次,连用5次。采蜜期停止使用。
常用的中药处方:
(1)土茯苓60g、苦参40g,加水1000ml煎液,得药液500ml;枯矾50g、冰片10g,研成极细末,对入药液中,待其溶解后,加入新洁尔灭液20ml,隔日喷脾1次,连喷4-5次为一个疗程。症状控制后,为防止复发,可间隔一周后再治疗2-3次。
(2)春繁时在巢门口内侧或箱底撒一把食盐,使出入蜂巢的蜜蜂均从盐粉上通过,这样就以蜜蜂为媒介,使食盐遍布全巢,从而起到消*灭菌的作用。一年内撒盐3次,基本上可控制病菌引起的各种蜂病的发生,对白垩病有特效。
(3)用老的生大蒜,一群约0.5kg,去皮,每瓣捶碎,均匀放于蜂箱内底板上,让蜜蜂自由舔食,4天换1次,连放4次。
(4)用10个左右的蒜瓣捣烂,对入适量水,喷蜂和脾,箱内四壁和巢门都要喷到,此法不伤蜂和幼虫。
(5)金银花60g,连翘60g,蒲公英40g,川芎20g,甘草12g,野菊花60g,车前草60g,加水2kg,煎至1kg药水备用。用于喷蜂或加糖喂蜂,3天一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6)*连、大*、*柏各20g,苦参、红花、银花、大青叶各15g,甘草10g,加水1000ml,用微火煎到约300ml时倒出药汁,再加水200ml煎5分钟后倒出药汁与第一次药汁混合备用。对患病蜂群每天喷脾1次,连续3天。
(7)将小苏打撒于蜂路中。
B、美洲幼虫病
美洲幼虫病是蜜蜂的一种严重传染病,患病蜂群的幼虫(包括工蜂和雄蜂的幼虫)在化蛹期大量死亡,造成蜂群衰弱以至覆没。
症状与诊断
幼虫芽孢杆菌的芽孢感染蜜蜂幼虫后,大部分受染幼虫死于预蛹期,有的也死于蛹期。死亡幼虫的头部朝向房盖,虫体顺着背部下塌,开始变成棕色,病死幼虫的皮肤变得很薄,容易撕破。幼虫组织腐烂,变成粘稠、深褐色能拉丝的物质。患病幼虫的房盖很快变潮湿、下陷、颜色发暗并显油光。此时工蜂开始咬房盖,先咬开一个小洞,最后把房盖全部咬开。
发生与传播
美洲幼虫病的爆发没有季节性,只要蜂群中有幼虫存在,都有可能发病。蜂群之间的传播是由盗蜂或迷巢蜂引起的。蜡螟和大、小蜂螨等对美洲幼虫腐烂病的传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防治方法
美洲幼虫病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播迅速,为害严重,一旦发现患美洲幼虫病的蜂群,最好立即烧掉,以杜绝其传染。采取换箱换脾、彻底消*蜂箱蜂具并结合饲喂药物的措施,对病情较轻的蜂群也可治愈。
1.换箱换脾:把患病蜂群从原来的位置搬开。在原地放置一个经过严格消*的蜂箱,箱内放适当数量消*过的空脾或巢础框,巢门前平铺一张干净纸,再把病蜂逐脾提出抖在纸上蜂爬进箱内。换出的病群蜂箱和巢脾另作消*处理。
2.药物治疗:使用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或医用土霉素片饲喂,每群200mg(按有效成分计),与1:1糖浆适量混匀,隔4-5天一次,连用3次,采蜜前6周停止给药。
常用的中药处方:
(1)金银花20g,板蓝根12g,大青叶15g,枯芩15g,滑石20g,栀子12g,茯苓10g,连翘12g,蒲公英15g,甘草6g(3-5)群。
(2)栀麦片3片,牛*解*片3片,维生素C6片,复合维生素B2片(严重时栀麦片、牛*解*片分别增加2-3片)。
(3)金银花20g,海金沙15g,半枝莲15g,当归10g,甘草20g。
(4)每Kg糖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