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1-2日
蔡志民
原路名:太平桥路
现改名:香榭丽舍大街
人物:老邻居们
许琳妹:大V——居委会治保副主任
张维平:阿平——高级翻译家
张维华:阿平之弟——移动公司上海地区老总
“牛窝屎”:军械专家
过年了!过年啦!
乒-乓-嘭-啪,噼里啪啦--七里咔嚓--咪哩哗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至今为止,上海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有些年头了,而每到过年前夕,自然就会想到燃放烟花爆竹时带来的节庆气氛和喜悦心情。
这不,年春节临近了,上海的一位小学老师还是向全班同学提问:“马上就要过年了,你们最期待的礼物是什么?你们最最盼望的又是什么呀”?
话音刚落,同学们家不假思索一致举起森林般的小手大声说:“一起放鞭炮”!
是啊,放鞭炮,放鞭炮!
现在城市的孩子吃穿玩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能和小伙伴们一起欢天喜地、打打闹闹地放鞭炮。
鞭炮,鞭炮。爆竹声声,预示着吉祥;爆竹声声,意味着过年!
过年了,鞭炮声中带来的欢愉记忆是抹不掉的。
眼看就要过年了,儿时过年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在中国人心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习俗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鞭炮齐鸣人欢马叫,家家户户贴上门楹窗花,人人喜上眉梢。这是人们对来年生活蕴含着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的祈愿。
转眼又将到新的一年,耳边自然就想到鞭炮声和欢笑声。真是忘不掉的岁月,更是说不尽的童年往事。
一年一岁,一枯一荣,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时间就是一列单轨车,一刻不停永不回头冲向前方,又像刘翔的飞毛腿跨栏一样,极速奔跑飞驰如电。
一转眼功夫,年的春节就直奔而来了,想栓都栓不住,拦也拦不了,不打招呼也不商量的就冲在你的眼面前了。老天爷谁也不欺负,一视同仁、公公平平、更不缺斤短两的给每个人头上都添加了一岁,不管你是愿意不愿意。
岁月带走了我们的过去,却带不走我们的共同回忆。
“岁月如梭”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挂在嘴上,能真切感受到的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
是的。如今回头一望,当年的大姑娘小伙子,今天都已成了大爷大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大哥大姐的称呼已经成了“过去时”。这不,时光把不少人的头发也刷白了,腿脚也不那么利索了,更要命的是有的人牙齿也松动了,吃什么东西都塞牙,残渣嵌在牙缝里半天下不来,出门少穿衣服不要紧,就怕牙齿伤风得感冒。更有人嘴里只剩下上下各两颗牙齿,那只能当摆饰玩玩了,他娘滴,日子是好过了,可是牙齿却不行了。
人有千差万别,这种情况在“香榭丽舍”大街的三老四少身上是不存在的,他们人人身体健康,个个生龙活虎,不少人还老把自己当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呢。
比如邻里的阿平就是最好的例证,觉得自己还年轻。虽然法定年龄规定他早已退休,但单位领导就是不肯轻饶他,见他一头的乌黑亮发(是否染了发,知不道),还把他当“小伙子”使用呢,你拖他拽,死活都不让他退休,苦苦请求他继续为“厉害了我滴锅“发挥着年轻人绝对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针对“香榭丽舍”邻居的实际情况,普希金同志说:“有志向就不会老”。而香榭丽舍不少人还把自己看作是当年的小伙子和大姑娘呢。因为嘚瑟,因为要显摆,贝多芬同志进一步忽悠大家说,“香榭丽舍”的成员,人人实际年龄都是减半除2的。
人啊,往往是经受不住被忽悠的。
比如“美女”一词,原本是夸赞体貌出众环肥燕瘦的女人,而如今满世界都以“美女”相称,也确实让不少丑妇们壮了胆,增添了信心,从而使得那些长得对不起人的大姐们也以为自己真的踏进美女的队伍了。
经贝多芬师傅这么一忽悠,把当地一些爱显摆的人都高兴坏了。为了显示自己的年轻,为了贝师傅的这句话,其中有几个邻居开始漂浮了。本来就不怎么太高的退休工资,日子过得也不那么宽裕,但为了显示自己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不顾自己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现状,偏要跟风学样,也要找个菲律宾保姆来料理家务或请个西藏喇嘛到家里来拖地,自己却没早没晚的去公园到广场锻炼身体踢腿弯腰什么的。还真他妈别说,经这么一折腾,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果然好多了,可就一点,人比黄花瘦了。哈哈哈哈。
但大多数人员的实际情况还是棒棒哒,个个都有好身段了:腿一抬脚到头,功夫好比林教头;腰一弯头到地,瑜伽教练也不及,朗姆酒喝一口,歌声穿到马路口。
回想老早过年景象依然记忆犹新,家家喜庆,人人开心,鞭炮声声,走亲访友,迎送财神,一派祥和,真是热闹得不得了。
天增岁月人增寿,企盼来年大丰收。过年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在年前要做好各种年里的食物准备,虽然丰简不一,但都透着浓浓满满过年该有的年味,这不:
家家户户炒黄豆,
爷爷奶奶蒸馒头。
大舅妈在做咸肉,
老二嫂子腌猪头。
斗鸡眼忙纳鞋底,
小新娘子忙梳头。
麻子老邱炸肉圆,
冷菜热炒家家有。
为了过好祥和年,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就是为了开开心心乐乐呵呵过大年,最为欢快、最为兴奋的就是孩子们了,你看:
大年初一起得早,
花生瓜子不能少。
新袜子加红棉鞋,
张家串门李家跑。
大年初一的头一天一般都相对都比较空闲,食物的准备早在年前就落实了,玩耍嬉闹拱手作揖就开始了。
大人孩子放鞭炮,
恭喜发财少不了。
互祝健康问候多,
人人过年吃得好。
过年,是孩子们最热切期待的,一年的指望都在这个期间。他们明白,穿了一年的破旧衣服这时候就该换新的了,好吃的食品也尽在这段日子里,怎不欢天喜地呢。
那年头生活水平虽然比较低,但家家古风犹存,即便是生活拮据的人家也要给孩子们添上件把新褂子或新裤子的,免得被邻居嘲笑,不然脸上也挂不住啊,香榭丽舍的居民“为了孩子”这点面子还是要滴。
其实居民们老早就有现代化意识了,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穷,不怕,怕的是孩子将来没方向。
比如张维平(阿平)的妈妈当年就曾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所站的位置,而是你今后所朝的方向”。这话说的就像三十米井里细雕花——不是一般的深刻。
这么富有哲理的话,难道是一般的母亲能讲得出来的吗?只有几百年出一个伟大哲学家的家庭里才能说得出来的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训在她老人家的潜意识里早就扎了根。即便在当年生活条件普遍还不很宽裕的情况下,阿平他母亲对俩儿子的学习还是严格要求的,生活饮食是特别悉心照料,四个闺女就不管了。尤其对两个儿子,隔三差五的就弄个韭菜炒肉丝,外加大肠肚肺汤喝喝,还特别注意要加蒜,说这是滋补大脑的最好营养品。要知道当年的大肠肚肺汤可比现在的脑白金还管用呢。听说从前女人生孩子坐月子什么的,有一碗大肠肚肺汤就算是了不得的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调养,阿平俩兄弟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培养,不负众望,个个都有大出息:哥哥阿平获得了博士后--往后--再往后--一直往后的学位,代表国家满世界蹿访。英国皇室菲利普王子殿下特别欢迎他的到来,每每要特派大管家王大爷接待他,乐意听他絮叨香榭丽舍风土民情。
最终阿平他成了著名资深的翻译大家,兼任文学家和音乐家外加歌唱家等任何家。他的歌声有排山倒海气势不用多说,值得荣耀的是,他还用英德法意俄等多国文字翻译了众多世界名著;如:《奥赛罗》、《悲惨世界》和《红与黑》等,出版量巨大,盛况空前绝后。当然,与郭大师相比终究略逊一筹,因为郭大师的名誉和面子还是要给予维护滴。
再说他兄弟张维华也是了得--非常了得--了不得,挤进了中国通讯行业的龙头老大名次,横行国际通讯业。他很客气的被国家任命为部级大领导(相当于正佛级)。被国人欢庆鼓舞的5G通讯技术也有他不可多得的汗水和功劳,同样为“我的锅”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说阿平妈妈那真是有远见,有前瞻性。他母亲从来不显山不露水,低调做人。我老在想,莫非她老人家当年是在家偷偷看了不少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及罗素等哲学大家名著的不成?不然的话怎么能说出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话呢?
就“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所站的位置,而是你今后所朝的方向”这句话,就足够当今哲学家们学习领悟几十年的了。
说到“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流行话语时,直到今天我才忽然明白,除了郭大师之外,邻居里还是暗藏高人滴。“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话原来就是这里的居民首先提出来的。因为流传广泛影响忒大,被国家晓得了,上至国家领导层,下到里弄居委会的大小领导,个个十六分重视。出于对郭大师的尊敬和对居民们的尊重,便迅速下发指令,要求浇育部、温化部、人名日报和兴华社,积极采纳并及时推广到全国沿用至今。
“香榭丽舍”的居民就是了不起。和尚庙身后的“泰州帮”居民是绝对没有这等高人滴,更是说不出这般话来的。他们骨子里就没有这种意识,整天就会重复一句问候话:“擦格子(昨天)晚上你吃滴什呢搞子(小菜)“回答总是:“罗帕(萝卜)包Diao子(饺子)“。
话扯远了,还是说说过年。
6、70年代香榭丽舍居民的生活水还是平普遍比较低下,家家户户也没有几个钱。平日里,萝卜黄瓜咸菜汤是桌上的主菜,偶尔做个小炒肉吧,筷子在碗里要翻挑半天才能找得到几根肉丝,有的人家是终年荤腥不进门。特别是二麻子、小四妈、王大双家,还有自来水旁的三马子及三辣子对面的朱明海一家,那时候他们几乎顿顿是以青菜豆腐咸菜为主打,辣糊辣酱作为辅助调味的,吃饭时,孩子们个个闷头不支声,大气不敢喘,只好等到过年再吃几顿好的吧。
中国毕竟是个文明古国,虽然那时居民们都比较贫穷,但有个传统门风还是一直被继承的。
一旦哪家有个来人到客的,弄个三毛钱肉丝来混炒两斤茭白一斤辣椒半斤榨菜做个小炒肉还是必须的。如若来个贵重的客人或亲戚,那就要狠一狠心买半个蹄膀或半只母鸡烧汤伺候了,以表示对贵客的尊重和客气。尤其在烧鸡汤或炖蹄膀汤的时候,门窗是一定要大敞四开的。一是独怕邻居不晓得自家在炖鸡汤或蹄髈汤;二是不能让邻居感到自己小家子气;三是必定要让炖汤的砂锅盖敞开,尽量让鸡汤或蹄髈汤的鲜味飘满整个弄堂,恨不得鲜汤味一直飘到临平路对面石库门洪福里或和尚庙身后那里,目的就是要气一气平日里有矛盾的人或邻居。
再有,不管哪家来客炖了鲜汤,在他家门口或窗户旁边必定有三五六个邻居假装闲谈,而且长时间不走,就是为了要闻闻鲜味、杀杀馋。
妈妈滴,其实,明明只要炖两个钟头的鸡汤或蹄髈汤,却偏偏要炖上五六个小时,要的就是拖延时间显摆一下子。假如当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