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雪已到是进补的大好时节进补就是多吃营养 [复制链接]

1#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不少人片面的认为,进补就是多吃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其实不是,进补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温寒等综合调养,以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一、食补得当,一年不受寒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大雪是“进补”的最佳时节,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但不可太过或乱补,否则会影响健康。

不要一味地补充所谓的有营养的食物,而要根据地域、天气选择不同的食物。江南不太冷的地方适合用鸭、鱼温补;北方气候寒冷,可用羊肉补充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如果天气持续干燥,在滋补时宜增加冰糖、百合等甘润的食物,以起到“灭火器”的作用,防止身体上火。

同时,还可以吃些核桃、黑芝麻、橘子等食品,也能补充机体因天寒而消耗的能量。

现代人,都会重视温补,知道冬季要进食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增加自己身体的能量。但有这么一类人,温补要谨慎,他们就是——阴虚体质的人群。这些人常会有这样的表现:五心(双手心、双脚心和胸心)烦热、面红、口腔咽喉干燥、干咳、口唇皲裂、夜间盗汗、皮肤干燥、毛发干枯。

所以在食物的选择上,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芝麻、蜂蜜、百合、莲子、淮山、银耳、萝卜、白菜、茄子、莲藕、马蹄、菱角、香蕉、雪梨、甘蔗等柔软甘润的食物就比较适合;而应忌食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燥热食品,以免化热伤阴。

二、养阴第一要务,喝水

有没有这种情况?一到冬天,就爱窝着、坐着,能不动弹就不动弹,甚至连喝水、上厕所这种正常生理活动都能免就免了。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尤其是不喝水。

冬日里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而借助好天时,对人体内阴阳平衡很有帮助。这有一个很简单很便宜的方法——喝水!

道医认为,水是阴中至阴,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不过,喝水也有讲究。

1、不要一次喝过多的水,毫升左右就可以。

2、保证一天的饮水量最好能在毫升以上,其他的饮食中来补就行。

3、运动过后不要喝凉水,不然外寒+内寒,胃受不了。

三、脚部保暖很重要

进入大雪节气,天气越来越冷,寒风萧萧、雪花飘飘,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大幅降温降雪天气。人体的头、胸、脚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而且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极易使人体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数九寒天时,脚部保暖尤其应该加强。

四、起居注意防寒

大雪节气,由于冬季日短夜长,起居要注意早睡晚起,不要熬夜,不要过早起床晨练。

此外,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应注意常开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这个季节老年人易摔伤、骨折,从预防的角度看,应在雪天减少户外活动。

五、运动练形体,动升阳

练形体,动升阳,以适应阴强阳弱。晴日,选择散步、慢跑、快步走、太极等活动,多接触自然以锻炼抵抗能力。在室内练瑜伽、跳绳、爬楼梯、有氧操等运动,动静结合,有助补肺气,肺功能佳就能补到心、脾和胃气,一举数得。

六、饮茶藏暖,保持口气清新

冬季人体进补讲究“藏”,用一杯热茶,锁住身体温度。老白茶温养身心,宜煮宜泡,不仅保暖还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普洱姜茶祛寒,姜与茶完美融合,既有普洱柔滑的口感滋润咽喉,又带着姜的辛辣疏通鼻塞。

冬季时节人们不常运动,肠胃运化不畅,很容易产生口臭。建议茶叶与低糖的口香糖一同咀嚼,每天两到三次,不仅有助于口腔清洁,也能尽快清除口臭。若是只咀嚼茶叶的话,茶叶苦涩的味道会让人感到极不舒服。

总之,冬季养生一个字,”藏“!不只是皮肤不要露在外面,行为上也要谨慎有节,尽量维持原状,不要做出过大的改变,精神上要收敛自己的心神,不使情志受到刺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