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冬养三九,夏养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湿热的阶段,身体无病三分虚。
倘若三伏过不好,很有可能埋下病根,留下隐患。
年,三伏长达40天,具体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
按中国人的传统,过三伏有诸多讲究和禁忌。
老祖宗留下忠告,“伏天六不犯,全年病不沾”,一定要知道,别不当回事!
01不贪凉
诗人李时写道:“六月三伏勐(měng)火燃,卧龙无雨口生烟。”
三伏天,高温日晒,酷热难挡,地面热量积累达到最大极限。
人们为了消暑避暑,免不了会吃冷饮冷食,甚至空调日夜不停。
但图一时凉爽并非上上策,反倒会因为过于贪凉使得寒气侵袭。
毕竟,盛夏时阳气浮于体表,体内阴气渐生,清热取凉当适可而止。
再加上长夏主脾,脾胃喜燥恶湿,偏偏三伏湿热之至,尤其需要小心养护。
饮食过于寒凉,必定会导致脾阳受损,气机阻塞,影响消化吸收,伤及根本。
而一直待在温差过大的空调房内,冷热不知,也会使得免疫力降低,更容易感冒生病。
因此,既要防暑,亦要防寒,双管齐下,方为养生之道。
02不熬夜
《闲情偶寄》中说:“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
三伏天里,新陈代谢加快,身体也较为虚弱。
稍有不慎,人便容易精神不振,疲倦无力,疾病丛生。
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充足的睡眠,是恢复精气神最好的方式。
虽然当下昼长夜短,需顺应时节晚睡早起,才有利于阳气外发,阴气内伏。
但晚睡绝不意味着熬夜,最好是在11点前睡觉,白日里还要适时午休,闭目养神。
否则,一夕不卧,百日不复,更难以安然渡过三伏这一关。
唯有节制自身,好好睡觉,安眠一夜,才能养精蓄锐,增强体质,无病无灾。
03不大汗
谚语有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三伏越是湿热交替,越要坚持运动,强身健体。
但凡事有度,过则为灾,运动宜舒缓合理,微微出汗即可。
既能起到散热降温的效果,亦能祛除体内的郁热寒湿,一年少生病。
然切记不可大汗淋漓,毕竟汗与血同源,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三伏天本就炎热,出汗较往常多,若是过多,则会损伤津液气血,得不偿失。
出汗后,也要及时补充水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防止中暑和脱水。
04不远行
唐代学者张守节曾说:“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三伏天的起居,应遵循“伏”之意,伏藏自身,减少外出远行。
因夏日暑毒之气,以三伏为最,不仅易令人中暑晒伤,还有病毒瘟疫流行。
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危及生命。
所以,从汉代开始,就有“伏闭门”的传统习俗。
三伏天一到,人们就会尽量居家闭门不出,避暑纳凉。
除工作需求和重要事情外,我们最好也应避开三伏天远行,以周全自身。
如果不得不远行,也要尽量避开下午高温时段,做好防晒措施,备好防暑药品。
05不嫁娶
《四时纂(zuǎn)要》有言:“三伏日,不可嫁娶,伤夫妇,不吉。”
婚姻嫁娶,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应择吉日,选吉时。
让新婚夫妇纳福迎祥,给未来婚姻生活一个吉利的开始。
三伏天里,一天更比一天热,身体虚不说,情绪亦不稳。
而婚礼仪式繁琐累心,只会让新人更加疲惫不堪,也易生口角是非。
因此,为了新人的健康和幸福,长辈们基本不会在三伏天筹备婚礼和举办仪式。
好饭不怕晚,不妨等过了这最热的40天,再行嫁娶之事,开个好头,今后顺风顺水。
06不烦躁
常言道:“百病从心起,养生先养心。”
养一个好心态,胜过世间万千灵丹妙药。
三伏天“上蒸下煮”,本就很容易情绪不稳,易燥易怒。
再加上夏日与心气相通,心火容易过旺,更要将养心放在首位,戒烦戒躁。
否则,很可能“情绪中暑”,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诱发多种疾病。
越到难熬处,越是修心时。当下须注意调养心神,稳定情绪,以降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