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至19日,首届中国萨王纳科学论坛在元江县举办,与会专家学者立足专业领域进行了专题报告。论坛上,专家学者对萨王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干热河谷地区的康养研究与康养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亮点纷呈、成果丰硕。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朱华:
云南干热河谷植被迫切需要研究
元江干热河谷是云南省最典型的干热河谷,其稀树草原植被也最为典型,是最接近非洲稀树草原的植被。干热性灌丛在云南干热河谷分布广泛,有原生性灌丛,也有次生性灌丛,在元江、澜沧江、金沙江干热河谷都有广泛分布,大多数干热性灌丛目前仍缺乏深入研究。
关于云南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植被的形成,原生论认为干热河谷的该种植被早在环境的演变中就已经形成,即在河谷深切、气候变热变干的地质历史期间自然形成。次生论认为它们是由于原生的森林植被长期受到人为破坏而形成的。云南干热河谷植被在研究上仍有很多空白,作为动植物王国和植被王国的云南,这些空白迫切需要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苏涛:
干热河谷沉积地层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化石是植物多样性演变历史的重要证据,元江县东南郊的水杉属、红杉属等裸子植物化石证明河谷内部在早渐新世就已经开始干旱化,云南的干热河谷气候和植被现代格局不是人类活动所致,在早渐新世就开始逐步形成,与地质构造活动及其导致的气候环境效应密切相关。
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塑造了特殊的萨王纳型植被类型,保存了具有古老历史的物种基因库,今后需要对干热河谷的沉积地层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认识萨王纳型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维持机制。
云南大学教授欧晓昆:
掌握干热河谷特点进行科学生态修复
长期以来,植树造林一直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首要生物措施,但在干热河谷由于蒸发强烈,造林不但不能涵养水源,由于根系的下伸,还会增加深层土壤的干旱。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应特别注重适宜林草种的选择和造林技术,植被恢复也应以稀树灌草丛为主体,采取适宜的技术,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需要建立高效水土保持人工生态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光热、土地资源,发展粮食生产、特色种植业以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建设各类蓄水工程,推广节水农业,缓坡改梯,陡坡退耕还草,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限制牲畜数量,以厩养为主,废止刀耕火种、毁草垦荒等,大力开展封山育草以防治坡面土壤侵蚀;适当引进优良草种,发展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做好坝区和城镇的绿化、污染物治理工作,发展适宜产业,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光伏产业、水电产业、大健康产业。
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孙永玉:
因地制宜恢复干热河谷植被
植被恢复是防治该区域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最直接、根本的措施和治理途径。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应筛选和培育耐旱耐热耐瘠薄、抗逆性强、适生性广;速生快长、萌芽力强、覆盖或郁闭性快,能在短期内起到水土保持作用;自我繁殖和更新能力强;具有结瘤固氮或改土功能效果更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树种。
干热河谷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热带性和季节性干旱,降水的季节性分配不均严重制约了植被恢复成效。充分利用雨季丰富的天然降水,促进苗木生长,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是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技术环节,也是决定该区植被恢复成功的关键。另外,干热河谷涉及多流域,流域长、范围广,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气候条件各不相同,树种与植被恢复技术由点至面的尺度转换过程中的适用性不同,应区别对待。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初:
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筛选与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干热河谷是生态修复的难点与热点,修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适宜选择猴面包树、非洲刺槐豆、风车子、大果巴豆、非洲竹芋、沙漠玫瑰等耐旱与经济和生态效益较好的物种。
在循环农业的发展上,把握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几个维度做好功课,通过种养结合,农林果蔬草同步发力、菌虫畜禽渔五元共生,重塑多样化的食物链与绿色农业产业链。在生态效益上实现土地改良,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经济收益上实现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减少栽种肥料成本;在社会效益上实现创新循环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循环农业的发展上,还要高效利用太阳光能、土地资源、水资源,实现新能源产业、乔灌草立体种植、种养结合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科普旅游康养业、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借助资源、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
挖掘康养资源打造产业品牌
气温过高或过低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可以有效利用良好气象条件,进行气候康养,减少疾病发生,减轻医疗负担,促进全民健康。
按照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元江县秋春相连、长夏无冬。元江县11月至次年2月的4个月内,“凉爽”“舒适”等级占主导地位,非常适合避寒康养,适宜人们气候康养和观光旅居。元江河谷海拔低、氧气足,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老年人康养大有裨益。
在气候康养与观光旅居融合发展上,元江县要对康养资源进行挖掘,地下挖掘温泉资源、地表挖掘生态资源、空中挖掘气候资源,通过三种资源优势互补实现疗养方式相互协调,同时从体感舒适、视觉享受、精神疗养、食疗滋补、健康风险缓解、活力激发“六维度”整合丰富康养内涵,助力元江康养产业品牌的打造。
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杜义斌:
打造康养产业名片
元江县具有低海拔、平均气温适中、空气质量高和湿度适宜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呼吸、心血管、脑血管及慢性病患者在这里疗养,有利于老年患者心身调养、功能锻炼和疾病的康复。
元江县可以有效利用坝区以及山区海拔、温度、湿度、阳光、空气、空间等资源,将县乡劣势转变为康养优势,实现县乡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使养老与旅游、医疗与养生结合,充分发挥现代医学医疗、中医药健康养生和元江民族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把元江县的康养产业打造成与热带水果齐名的另一张名片,造福于慢性病和老年患者。
医院副院长邓毅书:
建设具有特色的康养基地
适宜的气候、良好的生态、多元的文化、便利的交通是元江县在呼吸系统疾病康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但也面临经济相对落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产业基础薄弱、夏季过长气温偏高、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劣势。元江县需要查缺补漏、强优补弱,利用政策机遇、市场机遇、疫情后机遇,从加强当地呼吸专科医疗的建设、利用当地文化的多元性建设具有特色的康养基地、加强元江县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好功课。
医院、医院、医院呼吸专科人才培养,定医院进修;组织对元江县各个医疗机构进行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能力提升;以呼吸慢病康复为亚专业发展方向,打造特色鲜明的呼吸慢病康养模式。主动营销推广元江康养品牌,积极参与区域旅游联合发展。依托当地文化多元性、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点,建设集医疗、养生、养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康养基地。(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红兵季永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