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探养生小满节气,养生重在健脾祛湿 [复制链接]

1#

生活于此方圆满

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通常是每年的5月21日左右,太阳黄经位于60度。“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大麦等夏收作物已经开始结果,籽粒逐渐饱满。但是尚未完全成熟,所以称做“小满”。

小满有“大落大满,小落小满”之谚语,“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愈丰沛,将来愈是大丰收。

谚语有云:“小满高粱芒种谷,立夏种上玉蜀黍。”“小满晴,麦穗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之时,各地陆续进入夏季,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22度以上,同时雨水增多,正如民间传言:“小满小满,江满河满”。

在这一时期,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避免感冒,高温多雨,空气闷热潮湿,是“小满”时的气象特征。

小满三候

“小满三候”: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麦秋至。

1

一候苦菜秀

小满虽然预示着麦子将熟,但毕竟仍然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在过去,百姓们在这个时候往往以野菜充饥。食苦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苦菜的品种也多种多样。

《埤雅》以荼为苦菜。《毛诗》曰:“谁谓荼苦?”是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菜宜言英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蔡邕《月令》以谓苦荬菜。

2

二候靡草死

郑康成、鲍景翔皆云:靡草,葶苈之属。《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

根据这些古籍的著述,所谓靡草应该是一种喜阴的植物。小满节气,全国各地开始步入夏天,而靡草死正是小满节气阳气日盛的标志。

3

三侯麦秋至

这一句原为三候小暑至,后《金史志》改为麦秋至。

《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麦秋的秋字,指的是白骨成熟之时。因此,虽然时间还是夏季,但对于麦子来说,却到了成熟的“秋”,所以叫做麦秋至。

小满养生

三不吃

1

一不吃生冷,秋季少痎疟

很多人以为,吃生冷只是会导致当下拉肚子而已,其实不然。《内经》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意思是,你夏季吃生冷,害了暑热的病,秋天就会有痎疟。

凡去看中医的人十有八九会听到“少吃生冷,多喝热水”之类的医嘱吧,即便是你发烧的时候,那也没有医生会让你多喝冷饮吧?可见生冷食物从古代以来就是不适宜人类食用。

因为人类不是冷血动物,人的消化系统也宜暖而不宜寒。而使用当今市场上大量的冷饮、生菜、水果都会导致“寒”的结果,而寒则血凝。

为什么会寒则血凝?

国医大师健康认为,这主要是破坏了消化系统的功能。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里的脾是指消化系统。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会形成血液,进而给骨骼、肌肉、筋腱、大脑及身体各个部位提供营养。

若脾胃功能不好,会影响身体吸收营养和生成血液,血液量就不够,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因此,忌食生冷并非只是一句忠告,应该成为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信条。

举例说明:生冷瓜果蔬菜如西瓜、生甜(香)瓜、各种生梨及苹果等;各种凉拌菜如凉拌海蜇、拌凉粉、小葱拌豆腐等;特别是各种冷饮冰棒如凉水、凉饮料、凉牛奶、冰淇淋、冰砖雪糕等。

瓜果类的生冷食物是天然的,大家可以等伏天之后再吃,适量吃挺好的还能利尿,但是雪糕、冰水这种人工的生冷食物建议一整个夏天都不要吃,特别是中老年人。

2

二不吃燥热,慢病少复发

患慢性病者食用燥热食物,会导致病情加重。

燥热的食物是什么呢?一方面是食材本身是热性的:比如羊肉、榴莲、胡椒、姜片等,另一方面是烹饪方法是热性的:煎、炸、烤。

夏季本身气温高,还食用这些热性食物,会使人燥不能忍,还会引起消化道和泌尿道一些病症。对一些慢性病人,还会引起便秘、痔疮、肠胀气、尿少、尿痛、肾痛等,吃太多还会引起口角炎、咽炎、结膜炎、痱子、中暑等。所以夏季要远离这些燥热的东西。

如果想出汗,应该通过运动出汗,而不应该通过辛辣食物出汗。

3

三不吃肥腻,远离淤堵和肿瘤

中医的肥甘厚腻之品,属于甜味、油腻性食物。从临床研究来看,甘味食物即淀粉类、糖类食物,摄入过量易导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能促发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胰腺癌。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肿瘤属于积证的范畴,《内经》认为,积证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滞,而肥厚饮食,容易助湿生痰,无疑会加重这些病理产物的凝聚。

热养人

我们即便什么都不吃、不做,有了上面这三点不是今年夏天会舒服多少,而是今年冬天你会舒服很多!

有人说可能那夏天就没能吃的呢?当然不是啊,你看益气健脾的食品就非常适合我们,如小米、山药、苦菜、西洋参泡水等等。要养生、还有几个方面:

1

喝热茶:解暑

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学教授周俭指出,喝一杯热茶其实是解暑的法宝。

这是因为,饮用热茶能促使毛孔张开,促进汗腺的分泌,体内的大量水分通过皮肤上的毛孔渗出并蒸发掉,同时带走体内的热量,使降温效果更好。

另外,热茶能起到良好的利尿作用,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而且,热茶还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热茶中的茶多酚、果胶、氨基酸、糖等物质,可与口中唾液发生反应,滋润口腔,使人产生清凉的感觉。

2

运动:生阳排汗防中暑

《易经》里讲“运则生阳”,夏天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且有助发汗。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认为,夏天要“以汗制汗”,因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说法,夏天气要外泄,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

运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

但是,夏天不宜剧烈运动,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适宜运动量较小或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既能祛暑降温,又能有效锻炼肺功能。

此外,还可选择散步、慢跑、八段锦等,但切忌过度锻炼、带病健身,以免加剧正气损耗,反而不利于养生。

3

热水泡脚:祛除暑湿

夏季湿气正当令,体内湿气过重,就会出现没有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症状。而夏天用热水泡脚,正有助于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可以供给它能量,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

热水泡脚水温以42℃~45℃,温暖舒适为宜。

每天晚上最好能泡脚15~20分钟,水最好超过脚踝到达小腿;水中加点盐,还能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

泡脚以后最好做些简单的按摩,比如在脚心(涌泉穴)、脚趾、脚跟处细心找找有没有痛点,每个痛点处按揉三分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洗热水澡: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洗热水澡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帮助清洁皮肤。此外,由于热水浴的温度与多数温泉相似,略高于人体体温,因此具有和温泉类似的功能。

比如,能扩张皮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对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等都有一定疗效。夏天运动后大汗淋漓的状态下,最好洗个热水澡。

热水温度大约为38~40摄氏度,用手试一下,感觉略有点烫为宜。

起居·有常

1.夏不坐木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进入小满以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湿度也大,一些露天的木器经过雨淋后,太阳一晒,表面看上去是干的,但内部的潮气会向外散发。

在上面坐久了,则湿邪入侵,易发痔疮、皮肤病,甚至风湿病等、关节炎。同样的道理,夏天不能坐卧在潮湿的地上,或穿潮湿的衣服。

2.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不得贪凉

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此时不能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小满节气中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拉开夏收、夏种和夏管的序幕。根据农作物需水需温的生长特征,可以知道小满期间天气的特点是:高温高湿多雨。

民谣有说:小满大风,树头要空。北方刮来的冷空气可以深入到南方地区,加上南方暖湿,冷暖交汇频繁,多有发生强对流天气——暴雨。

这时候既要防暑热又要防湿,不仅食物和衣物要做好防潮发霉的工作,我们也要讲究与此相应的养生之道。

清暑热·宜生津

夏天不仅要防湿,还有防暑,暑邪像夏日的天气,炎热、升散且兼湿性。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所谓“中暑”,不一定是在暴晒的环境下才会发生,气虚身热之人就算在闷热潮湿的室内,也会被暑邪侵扰。暑气向上升发,上扰神明,会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呕恶等情况。

心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天气热,难免会出汗,但是过多地出汗会损害到心脏。汗为津液所化,出汗过多会损耗津液。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气、心血,容易出现心悸等症状。

其次,津液不足,会导致皮肤、关节、孔窍、脏腑等身体部分失去滋润,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病变。

这时候需要清暑热,滋补生津。除了多喝水补充水分以外,还要多吃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新鲜蔬菜,保持水分充足,维持良好的水液代谢来滋养机体。多吃清利湿热,养阴的清淡时蔬,如黄瓜和蒜薹。

黄瓜:味甘、甜,性凉、苦、无毒,入脾、胃、大肠;具有利水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

蒜薹:性温,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具有活血防癌、杀菌的功效。

温馨提示:

不宜过多出汗不是说少动为好,夏天还是要注意身体锻炼的,只不过是建议选择微微出汗的运动,像太极、慢跑或瑜伽等等有氧运动。避免在11时和16时太阳最猛烈的期间外出运动,建议每隔30-40分钟歇一下,补充水分。

苦为主·静养心

小得盈满乃阳气极致所逼,阳气极,火气旺。物极必反,阴气就开始萌生,这时候需要调养脏气。

人体的阳气有着随自然界阴阳升降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规律,心与夏季相应,且心为火脏,阳气最盛。

一般心阳虚衰的患者,其病情多在夏季有所缓解;而阴虚阳盛的心脏病和神志病则会在夏季加重,这些朋友需要多加注意调养。

心火宜降,在心志上避免情志抑郁、烦躁发怒,在进食上避免油腻肉厚、辛辣刺激,否则加重心火的亢盛。心火亢盛的朋友大多表现为舌红口干、急躁、失眠等症状。

《黄帝内经》记载:心恶热,苦入心。

赤色宜苦,赤色的心对应的夏季应该“多吃苦”,多吃苦菜、苦瓜等苦味蔬菜。

苦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指出:“苦菜调十二经脉,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强力明目........”苦菜性味苦、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

苦瓜:苦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具有增食欲、助消化、除热邪、解疲乏、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等作用。

小探养生推荐

小满过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雨水开始增多,预示着闷热、潮湿的夏季即将来临。此时,大自然中阳气已经相当充实,也处于一个“小满”的状态。根据此气候的特点,此时养生的重点是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

有句话叫“暑多挟湿”,也就是说暑热之气最易与湿邪一起侵犯人体。其实这个时候,湿邪往往已经打入人体内部潜伏起来,等到大暑时节,湿邪主气的时候,暑、湿就会内外呼应,使人们陷入湿气的困扰,从而引发很多问题,比如风湿病、脚气、痤疮、妇科炎症、水肿、肥胖等。《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认为,像四肢沉重、容易疲劳、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头晕等问题都跟体内湿气淤堵有关,属于脾失健运,需要在湿气刚开始时消灭掉。脾主运湿,脾胃功能好,就能把多余的湿气运化出去。所以,此时养生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健脾祛湿上。

陈皮茯苓姜片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姜被用于祛病保健由来已久,现代研究则认为,姜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就能把体内的湿气、寒气、病气一同带出,同时补气温中,是一款不可多得的药食。

《神农本草经》记载:陈皮,味辛、苦。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本草纲目》中载茯苓可:”逐水缓脾,生津导气,平火止泻,除虚热、益脾胃。”等,其味甘淡、性平,可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健脾安神、利水渗湿等功效。

人间五月天

恰得人生小满

盈而未满的小确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