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谈韩炳哲山寨艺术的复制与数字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办法 http://www.bdfyy999.com/

年12月21日,中信出版集团特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夏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常培杰,围绕韩炳哲及其《山寨》一书来聊聊作为艺术问题的“复制”,中西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哲学、艺术理念,以及在数字时代“原创”如何可能。

《山寨》书封夏莹:韩炳哲作品兼具哲学学术性和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性,借助中信出版社的引进和推介,在中国逐渐形成一股热潮。今天非常荣幸,三位老师一起,在这样一个即将迎来后疫情时代的时刻,讨论一个非常独特的、有思想原创性的思想家的小册子。很多人因为阅读韩炳哲,对于当代的一些学术研究、哲学研究、艺术史研究都有一些新的理解和观念。韩炳哲的写作风格,这样一种“韩式”学术研究,它在某种意义上,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来说是一种媚俗,还是一种有效的思想传播?也许还有强烈的争议。

在我眼中,韩炳哲是左翼思想的研究者,他对于当代社会的透视,带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贯的特征,用一些传统哲学的话语去讲述日常生活,去渗透对日常生活的批判。费弗尔、鲍德里亚、阿多诺,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经典的西马套路都在这里展现。像我研究的鲍德里亚,也是专栏作家,也是用非常激进、非常独到的视角去刺痛这个时代。我想这也是韩炳哲的理论意义所在。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山寨:中国式解构》,是对中国文化特别有意思的解读,里面有很多关于中国的艺术史、艺术评论等。我读后受益匪浅。可能很多人觉得“山寨”是一个指摘的、否定的词汇,但实际上韩炳哲在书中对于这样一个中国式解构的方式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而我对这个肯定性的评价颇有赞成之意。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巧的视角,代表他对现代性、对西方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强烈批判和解构,也赋予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一种肯定性的意义。

陈岸瑛:韩炳哲出生于年,基本算是60后,读起来非常亲切。韩炳哲的写作有点像尼采,他有一点尼采那个劲头,比如说反西方中心主义,解构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他出生于韩国,同样带有东方文化色彩,因此在解构西方的过程中,会代入很多东方的经验,尤其是中国的经验,所以《山寨:中国式解构》这本书讲了很多中国艺术史的故事。他是把哲学、艺术和艺术史结合得比较好的学者,深入浅出。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概念解析非常透彻,通俗易懂。比如说他的书里讲到康德,用得都是特别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康德美学的哲学思想勾勒出来了。

韩炳哲《山寨》从黑格尔认为中国人狡猾开始讲起,结尾讲到中国的山寨手机,但中间都讲的是艺术史。之前的书里有一本《娱乐何为》,跟《美的救赎》一样,探讨的是西方美学的问题,解构西方美学的基督教和形而上学传统。比如说为什么需要痛苦和崇高?为什么说艺术源于苦难?艺术不一定源于苦难,所以后来在《娱乐何为》这本书里面,韩炳哲讲到美国的波普艺术,就是把日常生活的东西挪用为艺术品,使之回到日常生活。他最后引用劳森伯格的对话和通信,来说明其实艺术不一定都要痛苦和崇高,也可以是快乐。我觉得他讲的都很有意思。常培杰:刚才两位老师都讲得很好。中信出版的韩炳哲的第一辑书,我基本都有。有段时间,不少人提到他,我好奇,就买了一些。只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一直没拿出大块时间集中读。这两天趁机读了三本。和岸瑛老师一样,也是先读了与自己的研究更相关的部分,除了《山寨:中国式解构》,还有《美的救赎》和《他者的消失》,都通读了一遍。《爱欲之死》大概翻了一下。总体而言,都很好看,可读性较强。

我这几天读的时候,觉得他的写作风格很独特,跟我们目前学界流行的学术文体有较大差别。学界目前最为流行的是规范化写作,又称之为学术生产,具有很强的“模式化”甚至“模件化”特征。这种模件化的学术生产甚至带有韩炳哲在《山寨》里讲的那种“山寨”特征,大家操作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比如说怎么分论,怎么总结,怎么个总分总。但是,这里面也有不少问题,主要是此类文章不好读、不好玩,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往往觉得索然寡味。这种文体在学界的流行,也使得韩炳哲式写作很难找到不错的发表载体,也就是核心期刊。如果说像韩炳哲那样出书,也不是不行,只是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是一件很吃亏的事情:在不少学校,出一本书的绩效只相当于甚至还不如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这个标准是很不合理的,也很可悲、可笑。

但是,像韩炳哲这种写作,却相对好玩且有意思。他的引用主要是大家文献,而较少引用其他二手文献,很多观点都是快刀剪乱麻、单刀直入,一下子就抛了出来,很直接、犀利地摆在那儿。这样他的写作就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做特别学术化、术语化的推论,论证环节也不是很严密,但是不缺少他对于我们的时代、生活、艺术和文化现象的敏锐观察。

他的著作的原创性有多少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刚才夏莹老师也谈到,他的著作中的不少观点在既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理论和现象学美学中都已经有原型,比如他十分强调的“否定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尤其是阿多诺那里,就是一个核心观念。只是,他的著作并未停留于对既有理论的引用或使用,而是很主动地转化利用。他所论的问题也跟我们这个时代贴合得很紧密,比如他关于美的“平滑性”的讨论,以及“倦怠社会”的提法等,一下子就把握到这个时代的症候,很有穿透力。我今天在朋友圈把今天活动的海报贴出来后,一个朋友留言说:他的写作是种“爽哲学”。我觉得说得很好,他的书读起来确实很“爽”,有时就像心头被针一刺,很警醒。有些问题,我们也不是没有过想法,但是没有像他这么明晰地提出来,并展开一番有意味的讨论。

不过,这种写作无论在既往学术传统中,还是在当代学术传统中,都颇有争议。我们可以想到历史上很多的人,除了尼采,最突出的就是本雅明、罗兰·巴特等人。本雅明当年就是因为教授资格论文行文方式不太符合学界通行范式,没有拿到教职,后来他写的《单行道》跟韩炳哲的写作就有些像。虽然韩炳哲是用德文写作,但他的文风更接近法国传统,比如说罗兰·巴特、鲍德里亚、居伊·德波等人的著作。

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中,他的文风有一点“清新剂”的感觉。学术不一定非要循规蹈矩、高头讲章。很多人用3万字车轱辘话论述了只要用字甚至字就能说清的问题,意思不大。我们也可以尝试用用更清晰、更直接、更简洁的方式,把我们对这个时代、我们自身的思考,对社会、文化基本的判断,用大家都能懂的语言,但是也绝对符合哲学理性的语言讲出来。当然,他的著作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前面提到的不少观点是既有理论的组合,一些论证环节不够严密等,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

夏莹:我特别同意两位老师对韩炳哲的界定,从中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也是我们学术人的忧虑,就是学术和思想明显变成两回事。搞学术的人每天抠概念,推论断,发论文,是一种存在方式。另一波人似乎在制造一些类似于哲学鸡汤的东西,反正大家拿把勺子喝一喝,也挺补身体的,可以滋养一部分对思想有诉求的人。如果说我对韩炳哲的写作方式有所指摘的话,它特别类似于我们今天看的短视频,这也是我唯一担心的地方。其中思想的力道是有的,但是如果切成一块一块,以期符合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那么文化是否在消费化的转化当中会失去它原初真正的浓度和营养?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但是我同样认为,文化贫血症当然要温补,补的时候先拿鸡汤喂一喂,我觉得也是很好的事情。要让大家理解到一种方式,你所在的生活当中每个细节都有思想的力道,背后可以用某个哲学家、某个哲学观点进行概括,比如说阿多诺、尼采、康德。

我也特别同意陈岸瑛老师说的,韩炳哲的每一个概括都让人惊愕得精准。一本很厚重的著作,说不清的理论,也许他两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创生的力量,所以我觉得不管从哪个角度谈韩炳哲,都有非常值得阅读的价值。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让大家可以进入那些宏大的哲学殿堂,仿佛一个阶梯,带领读者一步步来到门前。有个说法认为本雅明是这个时代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也许韩炳哲有点续道统的想法,如果他一直坚持这样去做,有新的东西出来的话。

《山寨》这本书有5篇小文章组成,“山寨”是其中最后一篇。其中对中国的文化史,包括艺术创作的阐释都可圈可点。最后提出“山寨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虽然还可讨论,但仔细读整本书,你会知道他有他的理论在里面,而且他对山寨有一些独属于他自己的理解,非常有意思。随书还非常贴心地附送了一幅画,是明代王绂的《凤城饯咏轴》,大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里面的印章和题诗,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典型特征。之前我觉得有破坏原作的感觉,但韩炳哲在书里大加赞扬,我觉得这个角度很有意思。陈老师是艺术史研究的专业人士,觉得韩炳哲这个判定是否切中了中国文化的脉?是否像他所说的一样,我们对原作都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