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photo/zhongkerongyu/1060.html微雨(陆游)
晡後气殊浊,*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
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
小寒年6日6时8分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也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在天地肃静的冬季,动物早已居穴冬眠,辛勤了一年的人们也借机休息,小寒犹如黎明前的黑暗,过了小寒,熬过漫长的“数九寒天”便胜利在望。
节气︱物候
—三候一候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二候鹊始巢。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三候雉始鸲。“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小寒吹起花信风︱人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风不信,则其花不成。”风是守信的,时至必来,故名花信风。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小寒的花信风就是: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节气︱气候
—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和“街上走走,金钱丢手”两句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节气的寒冷。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中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小寒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我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陆游的一句诗道出了别有一番风味的小寒。
节气︱习俗
民间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在这个全年最冷的时节里,中国各地有着许多相关的节气民俗,在这些民俗之中就蕴含着很多养生保健的原理。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
吃“红”冬季寒潮来袭,气候寒冷,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收缩状态,易患感冒。吃红色食品可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喝汤在非常寒冷的季节,如果是针对普通人晚餐时增加一碗汤的内容也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了。1
北方:喝腊八粥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老北京有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说的就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时候,已然提示了准备春节的信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在北京喝腊八粥最有名的地方则是雍和宫。挤在笑意满盈的人群里,手捧一碗热腾腾的粥,于袅袅香云中,祈祷吉祥如意、岁月静好,也不失为一份心灵进补。
2
南京:吃菜饭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3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节气︱养生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特别要提出的是,小寒时节正是吃麻辣火锅、红焖羊肉的好时节。
1.饮食应减甘增苦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花生、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2.起居要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此时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
“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适当锻炼强身健体防病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小寒正处于季冬之月,此时阳气潜伏。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宁神定志,不为琐事劳神,保持心态乐观,增添乐趣。
节气
三防
1防寒——要护头
“寒性凝滞,寒性收引”。中医认为,天气寒冷,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小寒时节,保暖是第一要务。
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带帽。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
除头部外,腹部保暖可以减少因寒冷造成的腹痛腹泻等疾病,膝关节保暖也很重要,不宜为了追求美观而过多暴露膝关节。脚部保暖除了穿厚实的鞋袜,还可以采用热水泡脚的方法。
2防燥——内服+外用
内服: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外部保湿:可以使用加湿器。此外,还可以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或将干净的湿布放在暖气片上。也可以使用喷壶在你觉得干燥时或每隔2小时左右在屋内喷洒干净的清水。如果在清水中添加不同功效的精油,还能除菌、添香。
3防外感——常伸腰
小寒是风寒感冒多发的时节。除了注意保暖,还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振奋阳气,固表防感。此外,还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致生热,可增强御寒能力。
图文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编辑:马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