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大寒小寒,冻成一团」,气象资料证实,小寒是北方气温最低的节气,而只有在南方地区大寒气温会低于小寒。虽说冬至时太阳已经到了南回归线,地表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而小寒期间,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于是便出现北方全年的最低温度。
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乡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虽然大雁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向北飞回故乡。
二候鹊始巢
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虽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
三候雉始鸲
“雉”即野鸡,在山中的野鸡也觉察到了阳气的滋长,开始鸣叫寻找同伴。
小寒习俗
腊八粥
小寒节气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古籍记载,腊八粥用*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芽菜的习俗。*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
数九图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河流域,据说早年*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取九个九划的繁体字,组成一句诗,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小寒养生
在最冷的时候,民间素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说法。不去扰动阳气,好好固护肾精,春天便不会因为虚火而生病。
暖身固阳
“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小寒时节,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因此,外出切记要戴帽。
后颈、肩背是阳气升起的地方,围脖可以多绕上几绕,避免寒风侵袭。腰腹是储存阳气的地方,穿一件贴身的马甲,或是背心,能够有效为后腰和肚脐保暖。
此外,膝部、脚部、脚踝是缺少阳气护卫的地方。这里的脂肪最少,穴位又多,高筒的厚袜子,有护膝的秋裤是最好的选择。
补水防燥
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在屋内,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精神调养
冬季受到使用火炉、暖气、气候干燥等方面的影响,人容易“上火”,情绪也易发生变化。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情绪调节。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运动调摄
俗话说“冬练三九”,但小寒时节的运动原则是,一要在日出后才开始锻炼,二是准备运动不可马虎,应待身体暖和后再脱衣锻炼。
运动要适度,以取得养肝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莫要练到大汗淋漓。
瑜伽、太极拳、散步、慢跑、跳绳、踢毽、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冬季锻炼还要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饮食调养
冬季属水,主封藏,是阳气内敛收藏的征象,这时的补阳适合平补,在冬季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尽量不用发散的药,不宜汗出。因补阳药物多偏温燥,阴虚火旺者应避免妄用。
处在小寒这个阴阳变化的关键拐点上,只有顺应节气的变化,顺时而为,才是最符合养生精髓的做法。
河洛毛氏医馆,古法中医国医应诊
主治颈肩腰腿痛、滑膜炎、关节炎、老年性椎管狭窄、小儿多动症、肝肾亏虚调理、骨质疏松等
古法传承,辨证施治,采用毛氏正脊手法复位、松筋、穴位治疗、毛氏针灸、熏蒸、拔罐、药浴等多种定制化诊疗方案,助您摆脱疾病困扰,身心康健!
▼▼▼
▼▼
▼
往期回顾
分享更多中国医药观念
了解世界中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