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浦西二村有一家开了16年的传统粤菜馆,名叫红棉饭店。和众多备受追捧的老店相比,红棉饭店十分低调,好似白居易的诗句:养在深闺人未识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着一排排奖牌,“第五届南粤厨王争霸赛十大名菜金奖“、“番禺特色菜地标企业”、“广州国际美食节岭南名店评选最受消费者喜爱餐饮名店”……红棉饭店出品的福寿三宝汤还曾获评“岭南名汤特金奖”、“匠心创新名汤”等称号。
本地食材精心蒸炖
一煲靓汤传承百年
人们常说,番禺大石有三宝:慈姑、马蹄、灯芯草。早些年前,洛浦曾属大石镇,这里土壤肥沃,水系发达,为“三宝”提供了天然的种植条件,“三宝”也逐渐撑起了当地的经济。大石三宝看着不起眼,但有清热利尿、温中益气等功效。红棉饭店最负盛名的“福寿三宝汤”选取了一年以上的青头鸭,并用“三宝”作为主要食材,加上清甜润肺的竹蔗、茅根和12年以上的新会陈皮,隔水炖制6个小时得以完成。
“食材都是产自本地,虽然每一种都很普通,但可以起到健脾祛湿、清热解*、润肺的作用。加上老鸭有滋补的功效,喝起来十分鲜美。”红棉饭店出品总监郭锡文表示,早先的福寿三宝汤采用的是煲汤,汤汁浓白。为了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我们改进了烹制方式,改成了炖汤,这样做出来就汤清味浓,嘌呤较低,更能品尝出食材的原汁原味。
郭锡文说,这是一碗传承了四代的汤:“很小的时候,我奶奶就煮这个汤给我们喝,奶奶是从她爸爸手上学会的这道汤。现在奶奶已经多岁了,传到了我手上,我希望能继续传承下去。”
在年广州国际美食节的开幕仪式上,“福寿三宝汤”代表番禺饮食文化亮相。番禺文化名人梁谋在喝过福寿汤后,也认为这道汤取材于本地有名的食材,既可口又有益,体现了番禺的美食文化。
美食美器相得益彰
独特造型为汤增色
如果把美食比作一台戏的主角,那食器就是贯穿其中不可或缺的绿叶,不比红花的娇艳欲滴,却也得恪尽职守与之相称。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清代著名诗人、美食家袁枚也曾说:“菜肴出锅后,该用碗的就要用碗,该用盘的就要用盘,“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这无疑是对美食与美器关系的一个精辟的总结。
美食也始于美器,合适的器皿不仅可以让食客吃得赏心悦目,更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从而达到视觉和味蕾的同步和谐。为了保证汤味鲜美,“福寿三宝汤”的汤煲,是番禺区知名饮食盛具品牌“壹榉”专门根据这道汤的特点而定制的,汤煲为陶瓷材质,形状上下窄、中间宽,这样的设计保证汤煲中不断翻滚的热气不易流出,具有保温的作用,使整煲汤上桌后也能保温2小时以上。
“年在参加完南粤厨王比赛夺得金奖后,福寿三宝汤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虽然别的餐厅也有推出,但味道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和炖盅有很大关系。”郭锡文说道。
而整套的“三宝汤”盛具除了特制的汤煲,还要放在船形的托盘上,并在一旁放置舞狮彩塑,背景则是一个木制的岭南建筑。郭锡文表示,岭南水乡的造型更能凸显出岭南地域的特色和韵味。
龙舟竞渡餐桌之上
传统非遗巧思入菜
今年端午受疫情影响,洛浦各村不能扒龙舟,热闹的龙舟饭也随之取消,这让很多人心痒痒。“既然村里没了龙船饭,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做龙舟宴呢?”有了这个想法后,郭锡文马上制定龙舟宴菜品,并在“壹榉”董事长程佑聪的帮助下,设计出一套木制的龙舟盛具。
一桌龙舟宴包含十道菜,既有本地传统龙舟菜式如龙船丁、冬瓜焖肉等,也结合了红棉饭店的招牌菜如烧鹅、豉油鸡等。其中,最值得细品的是冬瓜甜竹焖肉这道菜。“很多地方的做法是用腐竹和冬瓜一起炖,我们用的是甜竹。腐竹是豆浆加热煮沸后,表面形成的一层薄膜。而甜竹是加工到最后,最底层的腐皮,这一层通常略厚、偏甜,口感不如腐竹,因此市场上也少见。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才会去吃甜竹,现在又用甜竹入菜,相当于是回归传统,品尝儿时的味道,很多老一辈人都很喜欢。”郭锡文介绍道。
而龙舟宴的点睛之笔就是刚刚所提到的木制龙舟食架。记者看到,一套长约半米的食架由两条龙组成,盛具没胶水、不打钉、不上漆,每一片龙纹都精心雕刻。一套上可以放两道菜,再配上红色的旗幡和罗伞,热闹的龙舟氛围已跃然桌上。而这还不算什么,当所有菜品都上桌时,五套龙船依次排列,桌上的圆盘轻轻转动,龙船像在桌上游动,简直像是餐桌上的龙舟竞渡。
无论是福寿三宝汤,还是龙舟宴,再平常不过的食材在这里变得有滋味,有韵味,更有趣味,让人回味,这离不开大厨的精心烹调,也得益于盛具的精美衬托。前文提到的广州市壹榉酒店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是番禺非遗项目“广式竹木饮食盛具制作”的保护单位,程佑聪是第四代传承人。近年来,他们在一隼一卯上下功夫,将美食和美器完美融合,让非遗文化走上餐桌,走上食客的舌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