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房见闻 [复制链接]

1#

病房见闻

蒋明考

一个小小的疏忽,自酿了一缸苦酒,得细细品味,慢慢吸收。

因为伤口的特殊性,不得不住院诊疗。检查、吊针、吃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医生、护士自然是救星华佗;病友、陪护,是精神依托,是生活保障。

每天像皇上般被拥着,如婴儿般让护着。早间漱洗,老伴挤好牙膏,放好温水,拧好毛巾,轻轻的,柔柔的,生怕用力过大,扭到我脖颈,平添痛苦。用餐时分,我只负责细嚼慢咽,其余的都是老伴一手操办。递上温水漱漱口,送张纸巾擦擦手,扶我窗口瞅一瞅,挽我出去走一走。

饭菜自然是没得说的,鸽子汤订来了,整整一只,据说清热解*,促进伤口愈合,还能修复疤痕,调节身体机能;排骨汤送来了,排骨炖汤口感纯正,利水消肿,补中益气,是创口愈合之必选菜品;苹果端上来了,一片一片,一瓣一瓣,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糕点已塞到嘴边了,想婉拒都不行,我只有进食的份。长这么大这么老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入院当天,我过秤登记为,这就意味着经过恐惧、痛苦和失血,掉了3斤肉,才一天啊!经过一周的滋补调养,拆线当晚显示为斤,我一脸惊讶,老伴抿着嘴笑。

还是那个我,还是那院服,也还是那杆秤!人家都说住院是瘦身,是掉肉,我邻床那位与我同期入院的温岭大叔自称掉了十斤肉,今天出院了,说要回家补补,而我不减反增,其中缘由毋须我言白了。

这样复杂的创面,这么深长的尺寸,能在短短几天愈合得比较理想,除了褒奖医生的治疗水平,还得夸赞老伴的悉心照料。出事当晚,我坐着头重,躺着更疼,夜不成寐,这应该是词典中“坐卧不安”一词的最好注脚吧。我醒着,老伴不敢睡着;我打盹,老伴也眯会;我一动,她就立马坐起,问我哪儿不舒服。医生千叮万嘱注意保护,避免伤口拉伸,老伴总是手托我头部,让我坐起躺下,努力做到不触碰,不扭动。

之后几天,纱布揭开,创面消*,刻不容缓。医生把任务交给我老伴,她总是保质保量超额完成。“消*了,侧躺下。”“喷药了,忍着点。”我有时抬眼看看她,笑了笑,伏着不动,嘴里却嘟哝着:“轻一点,王医生,我怕疼”;有时正在看新闻,看球赛,就讨价还价道:“等等吧,还没多久呢。”“不行!我在执行任务,这为你好呢!”

这次意外事故,虽模糊了我的血肉,却是明晰了我的神志。儿子冒着晕血风险支撑医院,张罗着救护;医院,面对血流如注的恐怖伤口,站我身边寸步不离清创现场,非是亲生,胜似亲生;老伴接到我电话的那一刻,听说吓软了腿,立医院,瑟瑟发抖却一直抓住我的手,生怕一放手我便走。还有亲家公,还有小姨丈,他们都像一阵风吹来,送来亲情,带来温暖,驱走阴霾……什么叫爱情?什么叫亲情?上述应该是最有份量的答复。

伤情日渐轻缓,痛楚逐渐隐退,为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我在不断回复亲戚朋友送来的问候祝福时,也不忘晒晒康复路上阳光清朗、依然帅气的自己。我没有理由偃旗息鼓,振作再振作,康复再康复。

每当夜幕降临,完成了一天例行治疗的病友及家属,走出房门,聚拢过道,或散步,或聊天,嘘寒问暖,安慰鼓励,不几日大家便知根知底了。来自哪里,干啥工作,因何住院,近况怎样,都将成为饭后谈资。

“急诊全科”,这个特殊的科室,是不医院才有,我也没去考究。我处的这一间,我(28床)是急诊科,29床是全科,30床为感染科,三个病号三个科。早间查房,有时三班人马撞在一起,各问各的,病房里热闹翻天了。有时问问进来的医生一些问题,如果不是主管医生,你休想得到答案。有次我老伴问医生创伤了鸽子汤可不可以吃,得到的答复是:不知道!问你自己医生去。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全科”大概就是全科病人,专科医生罢了。

我们不能盲目怀疑医生的职业道德,我们只能理解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职业规则。医生是责任担当的,护士是辛苦劳累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无私无畏,永远是受人类尊敬的职业。

30床,一个来自安徽的打工者。57岁,比我早几天入院,听说是个酒*,近十几年下来,一日三餐,不醉不休。老婆的阻拦,儿女的劝说,都成了他的耳边风。最近忽冷忽热,开始迷糊,在社区门诊看了几天不见效,医院急诊感染科。起初他老婆陪护,医院赶回去了,说是她老婆自己也迷糊,尽不了作为陪护应有的职责。不得已之下换来女儿,只见他女儿殷勤周到,哄父亲吃饭、用药,给父亲翻翻身,搓搓腿,擦擦脸。有时她父亲被动吃一两口饭就睡着了,她便打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