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天气越来越冷,寒气越来越重,很多本就阳气不足,体寒的人此时更加难过。入冬地表的晨露都即将凝结,我们人体也相应会有寒气的感应和表现,故而要提前做好准备,防寒于未然。
民间有句俗语叫“十病寒”,寒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且多发于冬季,寒邪会导致我们体内的气血循环不畅,流动减缓,造成瘀滞。
像是我们常有的手脚冰凉、腹痛腹泻、宫寒、腰部酸痛、肩膀痛、膝盖疼腿伸不直等,都和体内寒气重有关。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特征,寒伤阳气,故寒邪会导致全身不适;且寒胜则痛,一受寒,身体也容易疼痛;寒凝则气收,汗发不出来,腿也因痛等伸不直了。
尤其是咱们中老年朋友,年纪大了体内的阳气本就不够用,若是再被寒邪侵扰,身体就更难过了。
寒为阴邪,阳气可以抑制阴,所以想要身体舒服,也得振奋体内的阳气,使之流淌自然,温养全身,以下这3宜3忌,运用好可以帮疏通身体,驱散寒气,阳气自然可以在体内畅通无阻。
忌:闭门闭窗,久坐不动
宜:外出郊游,呼吸清气
这个时节我们在外面深呼吸,会发现空气比之前的季节会清新很多,尤其是入冬后,没有炎热的蒸腾,反而是一股青草和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虽然霜露重,这种阴天就让人想在家躺着睡觉,不动。
但《黄帝内经》中提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再结合肺主气,脾主肌肉来看,长时间躺着坐着,就会伤肺伤脾,食欲越来越差,呼吸越来越不顺畅。脾伤之后,气血就差,总是会感觉没力气,就想躺着,这样就是个恶性循环。
记得之前疫情初始期间,全家人每天都关在屋子里,窗户紧闭,那一段时间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家中的父母也是总是在家里很憋闷,喘不过气来,这是因为室内的空气太过浑浊,又不经常换气。
故而即使在天冷也要经常开窗通风,开窗时注意自己要避开,以免吹到头颈,造成受寒。在开窗通风时,能减少室内的细菌和一些有害物质,建议一天里开窗通风2到3次,每次十来分钟即可。
若是有时间,建议多到郊外走走,深吸一口气,清凉到五脏。
我们此时登高深呼吸,可以让体内的清气上扬,浊气下沉。而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所以我们看到古人修道养生,都在高山之上。
咱们现在久坐的都市人,运动少,五脏里面肺内浊气很重,特别容易上火,火气喜欢往上跑,从口鼻发出来,然后又积郁在肺里,上下都给伤了。趁着冬天多爬爬山,呼吸呼吸天地间的清洗,可以很好地清一清肺部的郁热和浊气,把负面情绪也都发泄出去。
在登高休息期间,找到一个平地,最好搭配做一做下面这组动作,帮我们把肺里的瘀滞和浊气都排出来。
1.呼吸配合上肢:双臂伸直,随着吸气的动作上举平行地面,呼气时缓缓放下,增加我们的进气量。
2.蝶式呼吸:双手叉腰,吸气时挺腰,双肘向外打开,呼气时弯腰,双肘向内收拢,可以帮我们很好地把肺部的污浊顺着气息排出来,这两个动作练一练,吸足空气,神清气爽。
忌:晨起着凉,薄衣外出
宜:暖腰暖腹,温煦全身
冬天最忌早晨起床忽视身子着凉,冬天早晨风寒,很多人睡在床上不觉得,但我们体内脏器的活动都处于缓慢状态,体温也会有所下降。
很多人早晨着急去厕所,啥也不披穿件薄的贴身背心就一跃而起,跑到厕所,就很容易受晨风着凉,一般刚受凉就会觉得嗓子痒痒,气短,总是想咳,若此时饮食再不注意,吃上点燥热的食物,就很容易出现黄色的痰。
所以早起时,即使短暂去个洗手间,最好也要披上个薄毯,保证身体不受寒。若是冻得哆哆嗦嗦回来,身体遭了寒气,就得及时把这些寒气“逼”出来,以免它往身体更深的地方钻。
别等它钻到五脏六腑里再去调养,体寒在身体浅层才更容易驱散,每天睡前或起床前做做下面3件事,驱寒温阳,全身都能暖起来。
第一件:搓搓后腰
古人养生中非常重视驱寒养阳,搓一搓后腰无疑是最方便善巧的妙法,把双手搓热后,紧按于腰眼处片刻,再向下推至尾椎处,每天反复50~遍。
第二件:踏步摇头驱寒升阳
想要驱寒温阳,就得多刺激身体阳气最足的经脉,背为阳,背部有两条主要的经脉,督脉和膀胱经,都循行于后面,把它们疏通,暖起来,可以把体内寒气都逼出来,让阳气充足生发。
做法:放松,躺在地板或垫子上,双手抱住颈部,就和做仰卧起坐的样子类似。头部微微抬起,双脚做原地踏步的动作,一收一伸踩着空气,动作幅度不用太大,同时头部随着脚的伸缩而左右摇摆,收左脚时头向右摆,收右脚时头向左摆。
第三件:做做艾灸
艾灸自古就是驱寒逐湿,又温补阳气的妙法,而且特别适合中老年和体质虚弱者,人到中间,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容易经脉陷下。《黄帝内经》中讲道:“陷下者,故宜灸之。”
艾灸温升的效应,升阳举陷,升位固置,升清降浊,对于寒气的发散和湿气的排出,疏通经脉都有很好的帮助。故又有:“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的说法。
艾草味苦,微温,《本草要》中记载:“辛可利窍,苦可疏通”。若是寒瘀滞在体内,固住不动,艾灸方可化之。
随着科技进步,咱们养生也逐渐趋利避害,采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方法上,简化却保留其本质,这样既能节省养生时间,又方便操作,适合大多数人。
经常加班没时间为自己身体驱寒,或是上了年纪太复杂的步骤不会操作,都可以试试看这款简易艾灸,艾灸宝。
只需要插上电,调整好适合自己的温度,就能源源不断享受艾灸的温热能量。
这个垫子敷在肚子上,特别暖,敷的期间能闻到浓浓的艾草味道,这个垫子加上外套共有三层,最外面是亲肤的棉麻材质,不刺激;中间一层艾草包,厚实的艾草,温灸就靠它;还偶有一层是发热垫,用来加热的,艾草加热,才能将特性发挥出来,渗透进我们的皮肤。(艾草包建议3个月一换)
不光是肚子,我们的后腰,腿部,哪里受寒了,就把艾灸宝敷在哪里,特别方便,很安全,没有艾灸点燃时的烟熏火燎,不呛人,对我们的口鼻刺激更小,也不用担心因艾灸操作不当烫伤皮肤了。
有弹力魔术贴固定,也不用担心敷着敷着碰掉,牢固性很好,只要有电,无论是上班、看电视、刷手机时,都能顺带帮身体去去寒,疏通一下,温补阳气。
忌:肥甘厚腻,太油太辣
宜:先清再补,净化身体
冬季也是长肉的时候,这时大部分人都食欲大开,各种肉肉、滋补品全都招呼上来了。冬季阳气内收,胃口好是正常的,稍微长点肉也不必担心。
但若整日昏昏沉沉,体内的垃圾浊物太多,就得注意了,冬季燥气重,最好避免这些肥甘厚腻的肉食,甜品,以及重口味的辣椒,这些都会影响肺气,还会易生痰湿。
即使是想吃肉,最好吃一些鸭肉、鲈鱼等,牛羊肉少吃。建议冬季常吃百合、莲藕,银耳,有助于净化身体。
在此分享一味清理身体浊物,瘀堵的好物,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都用它来清瘀。这个东西就是鸡内金。
鸡内金是鸡胃里一层黄色的角质壁,一般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有层层的波浪皱纹,表面金黄或是黄褐色,老鸡的内金微微发黑。
鸡内金乃血肉之品,可常吃,不会生燥热,特别适合咱们中老年朋友。近代的医学泰斗张锡纯,就非常擅用鸡内金,帮助人们疏通堵住的身体,既能泄又能补,而且不伤脾胃,实属难得。
张锡纯老先生曾称赞道:“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用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
在我小时候,老一辈喜欢把鸡内金晒干炒熟,磨碎后加在粥里吃,但还是能吃出一股腥苦的味道,当时年纪小,因为这味道可没少挑食不吃。后来奶奶没办法,就把鸡内金加在饼里,然后撒上点芝麻,盐用来掩盖腥苦味,每次这个鸡内金烙饼,都会被一扫而光,尤其刚出锅时,滚烫的烙饼又酥又脆,一口咬下,特别满足。
长大后,这种奶奶亲手制作的美味就很难吃到了,不过制作方法已经问奶奶要来了,原料只需面粉、炒熟的鸡内金粉(建议去外面打碎,更细口感会好)、白芝麻、盐。
和平时做饼一样,和面时候就把鸡内金粉和盐加进去了,之后擀成面饼,撒上芝麻,往锅中烙饼即可,越薄越酥脆哦。
浓郁的麦香和芝麻香,丝毫吃不出鸡内金,建议家中有老人和小朋友的,都试试做一做。若是咱们实在是忙得没空研究,就给家人备上两盒这个鸡内金薄饼,开袋即食,特别方便省事。
配料和奶奶当时的很像,小麦粉,鸡内金,山药粉,茯苓粉,黑芝麻白芝麻,盐。其中添加了山药粉和茯苓粉,茯苓是祛湿降浊的,我们体内不清爽,有瘀堵,大部分都是痰浊,用茯苓去痰浊很适合。
山药用的是温县铁棍山药,这可是山药中的上品,产量少但营养非常高。健脾行气,把瘀堵的气滞给发散掉,让体内的气机更顺畅,上下气机顺了,这阳气畅通无阻,就没有瘀堵的东西拦着它了。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添加剂防腐剂,给老人孩子吃的,一定得天然健康,少添加。这浓香的芝麻,焦香四溢,薄薄的鸡内金山药饼,一掰即碎,不费牙,老人孩子都能轻松食得。
还是独立包装哦,一片一个包装袋,干净卫生,也更便于携带,每天来上一两片,身体清爽,肚子里也非常舒服。
冬季记得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为身体做好清理,保暖,别让寒气有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