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人民的智慧功不可没,通过古人不断地思考与尝试,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而进”。
即便是在健康方面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经历了无数的疾病和灾难,从而总结出一套又一套有关健康的“养生之道”,并且通过俗语的方式流传下来。其中就有“不色肾绝,不食脾绝,不言气绝”一说,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潜在的疾病端倪。
“不色肾绝,不食脾绝,不言气绝”,应该怎样理解?
其实从字里行间,大家也应该都能体会出其中的意思:
“不色肾绝”:
指的是人如果不好色,可能说明肾的健康不太乐观。
这里的“肾”,其实和现在所说的“肾脏”是两码事。在古人的认知中,“肾主藏精”,是身体精气的主要来源,维持着生理的基本活力和冲动。
如果肾的健康受损,身体精气自然也会受损。而好色是生理冲动的基本体现,因此会有“不色肾绝”的说法。
“不食脾绝”:
说的是如果人不吃饭,则多半说明脾脏有问题。
《黄帝内经》有云:“脾为五谷精华”。简单来说,脾脏是食物转化成营养的“中转站”:我们吃下去的饭餐,都会经过脾脏转化成最精纯的能量,供给身体运转。
但如果一个人总是不吃饭,则说明肠胃里的食物,没有来得及被脾脏所转化,残余的食物已经将肠胃装满,从而让人食欲下降。
如果真的是因为“脾绝”而出现厌食的情况,往往会伴随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的症状共同出现。
“不言气绝”:
如果一个人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则气息萎靡,健康有恙。
“气绝”这里指的并非是某种器官,而是气息萎靡。中医认为,声音是中气的体现,中气则是人体精气神的体现。
若“声如洪钟”,则说明中气十足,关联的肺,咽喉,心脏,大脑等器官,皆充满活力且健康;
若“声若游丝”,则说明中气低迷,关联的身体器官不足以支撑发出正常的声音,疾病风险更大,生命受到威胁的程度也更高。
虽然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不色肾绝,还是不食脾绝,亦或是不言气绝,都存在这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如若出现上述症状,的确是有相对应的原因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调养,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肾绝”、“脾绝”,“气绝”分别应该如何调理?
这里的“绝”,并不是说完全“没救”了,而是处于一种疾病状态,可以看做是“虚”,对应器官或状态存在虚症,从而需要我们对应调理。
调理“肾绝”——以“水利通达”为先
肾为阴精集中之地,肾脏的水里运转通透,精气产出的才会越高,才能更好地支撑身体健康状态。
补充“阴精”,水利通达是关键。日常生活中积极补充水分,及时排尿,从而促进肾的水液循环,达到提高精气产出效率的目的。
另外,肾主黑色,木耳,黑米等食物,也可以加入食谱,多多食用。
调理“脾绝”——减轻“运化”负担为先
脾绝的一大原因,在于消化劳累,脾脏运化能力下降,从而诱发例如食欲下降症状以及肠胃疾病。
因此,想要调理脾胃,则要以减轻脾脏运化负担为先,比如平时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通过提高肠胃蠕动,来减少消化负担等,都是非常不错的调理方式。
调理“气绝”——养中补血为先
气绝,其实就是气虚的症状。气虚即为“血气虚”,血气是支撑人体健康的基础。所以,调理“气绝”的方法,即为养中补血优先。
比如瘦肉,枸杞,红枣等食物,是滋补养血的不错选择。阳气作为血气的载体,通过积极运动的方式,滋生身体阳气,助长血气润泽,同样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总而言之,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和参考意义的。就拿“不色肾绝,不食脾绝,不言气绝”来说,平时在生活中,多多观察自己是否有类似现象,及时调理养生,相信健康也会给我们回报。
参考资料:
[1]周莉雅,倪青,时振声.时振声教授从脾论治肾脏疾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6(4):2.
[2]周安方,郭煜晖,舒劲松,等."肾脾相关"的理论内涵[J].河南中医,,31(6):3
[3]王海艳.中医脾肾相关理论辨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