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地过渡性季节。气候变化也经历了由热转、由凉转寒两个阶段。由于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季节特征,这要求我们养生过程中要遵循季节规律,调节我们的生活习惯。
金秋时节不吃生冷食物
生冷食物包括生的食物,也包括中医提到的寒性食物,主要有冰激凌、黄瓜、冰块、生鱼肉、螃蟹、各种冰饮、西瓜、绿豆粉、生青椒、杏、冰镇啤酒、芹菜等食物,这些生冷食物寒与湿互结,会使脾胃受损,导致腹泻、腹痛。同时,初秋脾胃功能受损,还会给秋冬埋下病根。
由于脾胃是人体重要器官,长期脾胃虚弱,会导致营养无法正常吸收,更甚者会导致其他器官衰竭。爱美女士尤其要注意,脾胃虚弱还会导致面色暗沉、发黄、浮肿。
生冷食物进补的同时不要过度
秋天是进补的好时节,但进补也要有讲究,不能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讲究虚者补之,对症下药才能补身体,否则适得其反,然而药补不如食补。食补选择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燕窝、银耳、芝麻、豆浆、秋葵、柿子、秋刀鱼、鲈鱼、花生、鸭蛋、菠菜等等。
虽然进补是好事,然而秋季气候干燥、燥邪从口鼻、皮毛而入,最容易伤肺,此时大补特补容易加重秋燥,使燥热伤阴,同时大部容易加重脾胃及肝肾负担,导致消化系统紊乱。
滋补汤跟随节气来调养
立秋:谨防“秋老虎”
炎热的夏季过去了,秋高气爽会让人胃口大开,秋季适当贴秋膘,是可以的。立秋后,秋燥引起的疾病困扰很多人,在养生方面注意滋养津液,多喝水、淡茶等,同时多吃些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萝卜、莲藕、秋梨等。生活起居方面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要过早加衣。为缓解秋乏还要加强锻炼,如登山、散步、做操,以此强健身心,减轻身体在季节交替时的不适感。
白露:保暖多防病
每年9月7-9日为白露,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病多发,要做好预防工作,排除诱发因素、远离过敏源。同时,调整身心状态,避免情绪压抑,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不吃或少吃鱼虾海鲜及生冷腌菜。另外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的同时,尽量选择冷水洗脸洗脚,甚至擦全身,有助于疾病预防。天气转冷后,容易导致胃部抽搐,肠胃不好的人需要多吃熟食和暖食。
秋分:养生先调阴阳
每年9月23日左右为秋分,秋分才是真正意义秋天的开始,同时伴着秋雨也会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个时候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具体方法是保证良好睡眠,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适当煮些健胃健脾、补肾强骨的栗子粥。
寒露:“养收”保阴精
每年10月8日左右为寒露,寒露季节冷热交替,此时人体阳气慢慢收敛,阴精开始潜藏于内,过养生也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人体五脏重,肺对应秋,废弃与进球之气相应,此时燥邪之气容易侵犯人体损伤肺的阴精,如调养不当会出现咽喉干燥、鼻炎、皮肤干燥等症状,多食用芝麻、糯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少食用辣椒、生姜、葱蒜等伤阴精的辛辣食物。同时天气温度下降快,注意防寒,不要盲目坚持“秋冻”
霜降:防寒
每年10月23左右时霜降,这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顾名思义天气已经转寒,露水凝结成霜。霜降是秋冬气候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度,天气变冷,很多人手脚发凉,后背发冷,但心里燥热,这是气血遇寒循环不畅引起的,此时养生要注意“外御寒,内清热”,依照气候变化增减衣物,以免韩气侵蚀导致热伤风。此时可以吃些生的白萝卜块。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还促进大肠运动,喜欢甜食的人可以吃些白梨,老弱病人可以吃些白木耳。
24节气#健康养生#秋季#食补#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