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7月15号入伏,别忘了吃3样,忌1事
TUhjnbcbe - 2025/4/27 16:27:00
#图文夏日征集令#

三伏天的“三伏”分别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它们的开始日期是根据农历的干支纪日法来确定的,具体来说是“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庚日是按照天干纪日法中带“庚”字的日历,每隔10天会出现一个庚日。

中伏是初伏结束后的10天或20天,这取决于当年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与立秋前最后一个庚日之间的间隔。如果两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刚好是10天,那么中伏就是10天;如果超过10天,中伏就会有20天。

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

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低气压和风速小。这是因为夏季白天长,太阳辐射强,地表吸收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使得地表温度持续升高,达到一年中的顶峰。此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加上风速小,人们会感觉异常闷热。在三伏天,人们容易出汗,消耗体力,中暑、脱水的风险增加。此时应多喝水,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同时,中医认为三伏天是身体排毒的好时机,提倡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三伏天有吃凉面、绿豆汤、西瓜等清凉食物的习俗,以帮助身体降温。此外,一些地方还有泡脚、敷贴等传统养生方法,用以缓解暑热,保持身体健康。7月15号入伏,别忘了“吃3样,忌1事”,遵循老传统,家人少生病!

“吃3样”

1:饺子,在北方,初伏吃饺子是一种传统习俗。饺子的形状类似古代的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初伏吃饺子还有庆祝新麦丰收的意义,因为饺子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而初伏时正值小麦收获不久,人们借此机会享用新鲜的小麦制成的饺子,同时也祈愿家人能够顺利度过炎热的三伏天。

2:吃鸡,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在南方,初伏(三伏天的第一阶段)吃鸡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主要基于中医养生理论和当地的文化传统。

夏季是养阳的季节,而鸡肉,尤其是公鸡,性质温热,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有助于滋补身体,补充因炎热天气而流失的能量和营养。在初伏这样炎热的天气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身体容易疲倦,吃鸡可以帮助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

在中国南方,特别是湖南、江西等地,初伏吃鸡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人们相信,初伏吃鸡不仅能补充营养,还有助于抵御炎热带来的不适,甚至有谚语称“初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

3:吃伏羊。初伏吃伏羊是中国某些地区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尤其在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等地区较为盛行。

羊肉属于温补性食品,具有暖中祛寒、补肾壮阳、益气养血的功效。在初伏这样的高温季节,人体易受“湿气”影响,而羊肉被认为能够帮助去除体内湿气,对身体有益。此外,三伏天虽然炎热,但中医理论认为这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通过食用羊肉可以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在江苏徐州地区,伏羊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伏羊节通常从初伏开始,持续到末伏,期间人们聚餐共食羊肉,既是一种美食享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忌1事”

最忌贪凉。入伏时节,正值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人们常会寻求清凉以舒缓酷暑。然而,依据传统的养生哲学,此时期应避免过分追求凉爽。

古训指出,脾胃偏好温和而厌湿,胃则喜爱滋润而畏寒。过度贪凉可能干扰脾胃的平衡状态,影响身体对食物的正常转化和吸收。贪凉易于使体内的气血流动变得迟缓,长远看不利于维持身体活力与灵活性。

长时间置身于空调环境,室内外温度差异显著,可能会让身体难以适时调节,造成不适感。三伏天湿度较高,过度贪图凉快可能促使湿气在体内积累,影响整体舒适度。

在大量出汗后立即寻求极端冷却,如冷水沐浴或直接迎冷风,可能令身体难以迅速适应,产生不悦感受。

鉴于此,入伏期间宜采取以下调养策略

持续饮用适温的清水,减少冰冷饮品的摄入。

调整空调使用频率和强度,避免长时间直面冷气或风扇,适度控制室内外温差。

保持适量的体育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在烈日下进行高强度锻炼。

在饮食中合理添加温补食材,如姜、葱、羊肉等,同时注意均衡摄取,防止过多油腻。

维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环境过于潮湿。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7月15号入伏,别忘了吃3样,忌1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