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不如喝汤”,这一观点在不少人心里根深蒂固。煲汤是中国人喜欢的食补养生方式之一。生病喝汤、体虚喝汤、坐月子喝汤……
熬一锅好汤需要手艺,科学的喝汤同样是一门学问。小编今天就跟你聊聊:一碗“好汤”的诞生。
烹饪属于文化范畴,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这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汤,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汤的历史悠久,历史学家考证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食谱是在公元年前在中国发现的,这本食谱上记载有十几道汤菜,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知道食用菜汤了。据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文物表明:在公元前年到年间,东地区的人就已学会了"煮汤"。
汤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中最富营养、最易消化的品种之一。
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研究、改进,汤已经从当初单一美味可口逐渐变成身体进补的重要途径,通过药食同源的理论,把汤和中医养生相结合,让中医养生食材和传统食材的营养和美味达到最完美的融合,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还营养丰富。成为了现代家庭餐桌上的必备菜品之一。
\论汤与中医养生/
根据传统中医原理,使用食材搭配、药食同源等方法,用某种、几种食材加工制作出来的一种有营养的汤。从功效上说,养生汤适合调养体质,养生保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的遗产。作为这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汤,和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认为,汤对中医有极为重要的药用价值,古人也早有记载。例如,《本草纲目》中的“太和汤”,主治心腹痛,疰忤,消渴,反胃,霍乱等。《瑞应图》说:常饮太和汤,令人长寿。《东观记》说:常饮太和汤,可除痼疾(久病),能够“逐痰下降(即治逆痰),下胸胃淤浊,止吐”。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养生的最佳时机。医学上认为,春养于肝,夏养于心,秋养于肺,冬养于肾,所以春天进补,重在养肝。
春季喝汤宜选用较清淡、温和且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
夏天进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一般以清淡的滋补食品为主,如鸭子炖冬瓜就是夏天食补之佳品。另外,如瘦猪肉、鲜瓜果、芡实、绿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补的食疗佳品。
初秋之时,食物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古代医学家认为,秋季,草木零落,气清风寒,人体容易受疾病的侵扰,所以此时宜进食滋补的食物。
冬季煲汤进补应顺其自然,注意养阳,以温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同时因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异很大,在选择冬季进补的方案时,应因人而异。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