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冬至除了吃饺子,还有哪些适合进补药学部专
TUhjnbcbe - 2021/1/9 3:18:00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阳历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通过观测太阳用土圭测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帝内经》:“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三月,从农历上为十月至十二月三个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至作为其居中的节气,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之日又称作“一阳来复”,大地阴快尽而转为阳生,等到立春之日才会“三阳开泰”,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对待初生的阳气,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虽然我们一直讲求早睡早起,但是在冬天,特别是老人,最好还是“睡个懒觉”比较好,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老人很容易阳气不足,抵抗邪气的能力不足,易生病,而太阳出来之后,气温相对比较高,太阳乃阳气,阳气足,自然抵抗力强了。

如果是患者,特别是一直服药的患者,那么,冬至前后这几天,更应注意规律作息,早卧晚起,避免受寒。我们知道,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调整人体阴阳的平衡。在冬至前后,与平时相比,人体内的气血对外界的干扰更加敏感,所以尽量不要干扰到阳气的初生。

关于冬至的养生,自古以来便有着诸多记载。

在咱们北方地区,饺子当仁不让的成为冬至时节的头号美食。冬至饺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一个叫张仲景的名医老来还乡,发现家乡正在经历严重的冰冻灾害,很多人身上都生了冻疮,尤其耳朵冻得最厉害。张仲景将羊肉和各味中药掺在一起,做了一道名叫“祛寒娇耳汤”的美食,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乡亲们的冻疮也好了。时间长了,“娇耳”这个名字就变成了饺子。“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还因此流传了一句顺口溜:“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现在饺子馅中常选用性味辛、温的韭菜、葱、姜等,配合肉类,依然尤为适合在冬至时节食用。

民以食为天,除了吃饺子,还有哪些适合冬至进补?下面推荐几个适合冬至食用的养生食谱。

1.当归生姜羊肉汤

在我国许多地方有着冬至喝羊肉汤的习俗,羊肉可谓冬日滋补之首,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肌瘦、气血两亏等效果良好。当归生姜羊肉汤最早记载于东汉时期的《金匮要略》中。

《金匮要略》原文:“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20g、生姜30g、羊肉g,*酒、食盐各适量。

功效:温中补虚,祛寒止痛。

做法:将羊肉剔去筋膜,焯水去除血水,切片。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酒、食盐,武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文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方中当归羊肉,兼补兼温,而以生姜宣散其寒。当归养血而行血滞,生姜散寒而行气滞,羊肉味厚气温,补气而生血,补气而得温,则血自散而痛止。

2.肉苁蓉粥

肉苁蓉素有“沙漠人参”之称,也是非常适合冬至进补的药食两用之药材,早在唐代《药性论》中便有对肉苁蓉粥的描述。

《药性论》原文:“补精败,面黑劳伤:苁蓉四两(水煮令烂,薄切细研),精羊肉,分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肉苁蓉15g、精羊肉g、粳米50g。

功效:益肝肾,补精血,壮阳并润肠通便。

做法:肉苁蓉加水适量,煮烂去渣;精羊肉切片入砂锅内加水,煎数沸,待肉烂后,再加适量水;将粳米煮至米开汤稠时加入肉苁蓉汁及羊肉再同煮片刻停火,盖紧盖焖5分钟即可。

3.梨粥

冬至时分,天寒地冻,好多老百姓都住上了加装保温层的暖气房,家中不再寒冷,然而长期供暖会导致室内异常干燥,长时间呆在屋内,容易造成虚热烦躁,咽喉出现不适,咳嗽有痰等症状。《太平圣惠方》里记载的梨粥尤其适合长时间处于暖气房内的人食用。

《太平圣惠方》原文:“治小儿心脏风热。昏愦躁闷。不能下食。梨渴粥方。”

鸭梨3个、粳米g。

功效:清热除烦,止咳化痰。

做法:鸭梨冲洗干净,切碎,放入锅中,加清水煮半小时,捞去梨渣。再加入淘洗干净的粳米,续煮至粥成。

本品原用于小儿心藏风热,昏懵躁闷,不能食;能降火,治热嗽,为清热止咳常用方。方中以梨为主,清热除烦,止咳化痰;以粳米为辅佐,补益除烦,合用而成清热除烦,止咳化痰之方。本品清热,重在清心和清肺,故适宜心烦昏闷和肺热咳嗽。(本品性寒,寒嗽及脾虚便溏者不宜食用。)

4.五福饮

对于长期气血亏虚的中老年人来说,冬至也是一年中最佳的进补时节。明代《景岳全书》中记载的五福饮,功效如其名,可滋养五脏,补血益气。

《景岳全书》原文:“若三阴气血俱虚,治节不行,而不便于温者,宜五福饮。”

熟地*9g、当归9g、白术6g、人参6g、甘草5g、生姜5g。

功效:补血益气,调和五脏。

做法:熟地*、当归、人参、白术、甘草研末,将生姜切丝,与药末一同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后,取汁即可。

本品具有补血益气、调和五脏的功效。方中的熟地*补益肝肾,搭配当归可起到养血补血的作用;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白术健脾助气;甘草益气和中。

5.四君子汤

好多人在冬至时节有赖床的习惯,不爱运动。这并不一定是懒,也可能是气虚表现,气虚的人容易疲劳乏力,气老是不够用,不爱动也不爱说话,没精神,爱出汗。这里就不得不提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了,四君子汤最初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后世众多的补气健脾方剂,都是从该方衍化而来,因此有“天下补气第一名方”的美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

功效:补气健脾。

做法:将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倒入砂锅里,用清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煮开后转文火熬30分钟,倒出汤汁;再加清水,武火煮开后转文火熬30分钟,将两次汤汁混合即为一日量,分早、晚两次服用。

本方以人参为君,补气、健脾又养胃;配以白术,健脾,燥湿,还能加强人参的补气健脾之力;再加上有健脾、渗湿效果的茯苓,补脾作用更加明显;配上炙甘草,能协调诸药而使他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四药皆为甘温和缓之品,而呈君子中和之气。

把中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把药膳当做一种饮食方式,健康生活,规律饮食,持之以恒,远离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冬至除了吃饺子,还有哪些适合进补药学部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