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买一面山,跟大家分享人参有几个年头了。市场真真假假,刚开始觉得可以改变这个市场,现在看看自己的能力有限,这件事儿就只有这么大,陆陆续续一万左右用户。除了这些,还觉得有精力能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儿。
学熬膏的机缘,是因为老婆每年冬天都要吃6块鹿胎膏补一补,她觉得味道太腥了,有时候还有渣刺嗓子的感觉。去年家里正好来了熬膏方师傅,教我做山楂丸和芝麻丸,就带他去梅河口鹿场村,找朋友学熬鹿胎膏,去了之后师傅发现很多问题,而且整个熬制过程我看了都不想吃了(熬鹿胎膏细节下次我会详细的讲)。
回来师父重新捋思路,配药材,我在师父指导下反复试验,终于熬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鹿胎膏,最后师傅说:“你一开始就学会了熬难度最大的膏”。我是个不经夸的人,从那以后熬膏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山梨下来熬山梨膏,看到冰葡萄熬冰葡萄膏,老爸老妈调理身体的中药也给熬成膏。
今年羊爸爸小铺的宝妈妈们让找几款膏方,说很难遇到放心的。前前后后找了几家膏厂,也试吃了好多家不同的膏,让我迷惑的是,不同的膏,吃起来都是相似的味道。有时盲喝,都很难分辨喝的是什么膏。咨询厂家和卖家也是各说各话,最后只选了几款朋友家生产的膏。还是以前的毛病,卖什么都想研究明白,把自己变成行家,是对自己负责。
今年夏天我又把师傅请来长白山专门熬膏,师傅在医书上找了所有相关产品的熬膏方子,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照市场上膏方配料表、和中医朋友交流,确定了一系列自己的方子。但方子就像物理学家提出的理论,而熬出膏需要“工程师”来完成。
按照方子我跟着师傅熬了两个多月,几十遍的调试口感,整个夏天每天尝各种膏,夏天祛火的、春天补肝的、秋冬滋补的……几天下来我和师傅的舌头嘴角都起了大泡。
小锅调试熬出来还不算完,到大锅生产,还得微调。比如小锅的药材和水是1:1比例泡制,换成大锅用10:10的药材和水,水太多,量需要再调。
从药材浸泡12小时,到小火慢熬2.5小时,最后浓缩收膏3小时,每一次试验都是在熬心。
熬膏之前我也是用户,对行业不了解,判断膏好不好,也只是从膏体表面去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通常把晶莹剔透不结晶,冲泡没沉淀,味道浓郁,粘稠度高,当成选一款好膏的标准,现在自己研究了一番,才知道里面有很多讲究。
结晶与不结晶,其实看收膏的材料
▼
膏是液体,收膏就是把膏变的粘稠,不同的材料收的膏,对结晶的影响很大。
用红糖收膏,天冷会出现一粒一粒晶体;用蜂蜜收膏,天冷会结晶凝固,去年冬天素原的林下参蜜片就很容易结晶凝固,都必须放暖气旁边保存;如果用价格便宜,一公斤不到2元的工业果糖收膏,晶莹剔透颜色好看,东北零下30度也不会结晶;要是用麦芽糖收膏则另当别论,因为麦芽糖也应该算果糖,像养胃健脾的膏方基本都用麦芽糖收膏。
真正的好膏,应当是有沉淀的
▼
真正的好膏是有沉淀的,特别是含有水果类的膏,比如姜枣膏和秋梨膏。
刚熬制出来的汤汁看起来一般比较浑浊,是因为有药材浓缩的成分,即便是用再细的过滤网也会有明显的沉淀。去年蒸林下参纯露,蒸馏出来的纯露,看似清水一样,我用目的纱布过滤,纱布表面还是有明显的白色淀粉。
其实,过滤汤汁用超过目的纱布就可以了,超过目以上的粉末是品尝不出来的。冲一杯膏,静置沉淀一会,杯上面和下面有明显色差,但是喝的时候完全不会有粗糙口感。
能挂旗,也不一定是好用料
▼
以前看别家店详情页到最后都是老师傅拿个竹片插入膏里一挑拉丝看粘稠度,行话叫挂旗。好的膏方确实应该能挂旗,但是膏在液体的时候,无法判断膏凉了之后还能不能挂旗。能挂旗也不能说熬的用料就好,蜂蜜、红糖、麦芽糖、冰糖、工业果糖熬出来的都挂旗。
粘稠度最难把握的是酸梅汤膏和山楂六物膏,稀了保质期短,稠了开水很难冲散,不停的搅拌最后杯里还有小块,所以酸梅汤膏和山楂六物膏相对其它膏都要稀一点。
熬膏后才知道,味道浓郁不是好膏的标准
▼
最后说说味道浓郁到底是不是好膏的标准,这很难判断,添加剂能做到和熬制的膏一模一样的味道。
从我熬膏经验来看,熬枣和姜这种甜和辣的味道,通过枣和姜的使用量可以调节,但是要把膏熬出浓郁的香气就太难了,因为熬的过程会把香气散发掉。比如像酸梅汤膏采用的办法就是,茉莉花与其它药材单独熬,在收膏的时候最后加入,但是也只留下了很淡很淡的香味,甚至不敏感的人都闻不到,要想做到特别浓郁的香味,目前我和师傅都没找到方法,估计也做不到。
以上算是我个人熬膏的经验和网上找不到的一些熬膏知识,就像人参一样,如果详细的说,每款膏都能写出很多。从夏天开始,我和师傅研究方子、研究怎么做膏方、怎么做产品,感觉自己活成了小时候眼里姥爷的样子。
PS:今年建厂研发的膏方,像秋梨膏、山楂膏等等,用料配比都是我自己调,现在大部分在羊爸爸的小铺上已经能看到,大家如果需要,可以去挑几款适合自己的。
作者简介:峰哥,这两年一直打理着素原、羊爸爸育儿小铺,两个女儿的爸爸,长白山上种田亩,梦想是年开一家民宿。
找寻山里农人种养的食材、人参
顺应自然的节奏调养身体
我们认真对待食物,认真对待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