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这个时节,暑热渐散,风乍起,竟有了秋的凉意,适意伐?
白露养生一要重视保暖,二要防止秋燥。中医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过后,穿衣服就不能赤膊露体,尤其要注意腰腹部、膝关节的保暖。
节气简介“白露,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逐渐转凉,夜晚水汽凝结,人们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白露三侯一侯鸿雁来,按古人说法,鸿大雁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侯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三侯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常见疾病预防从“处暑”到“白露”,变化最大的就是昼夜温差了,可以说“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气温明显开始下降,早晚须记得及时添衣,以免着凉。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稍不留神,就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出现风湿性关节炎等风寒痹证。白露艾灸防秋燥,濡养娇肺正是好时节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9月8日,白露时节到来,有些人就会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乏力等情况,
按照中医讲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白露起要经常给肾“打打气”,即补养肾气。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艾灸,它可以温补肾气,固本培元。
“白露”时节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也就是俗称的“秋燥”。
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滋阴益气、养肺润燥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石斛、山药等,可入药膳,也可煮茶饮,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运动调养“白露”时节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和容易加重的时期,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此时加强锻炼也是预防疾病发作和缓解病情的有效途径。
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例如每天坚持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
饮食调养“白露”是一个表示天气转凉的节气,这时候的饮食也须注意不可贪食寒凉,否则极易损伤脾胃阳气,造成秋季腹泻等,为许多慢性胃肠疾病埋下隐患。
米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米酒列为药酒之首,认为其具有补养气血、暖胃养胃、健脾助运、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等功能,尤为妇女、老人、体弱者的滋补佳品。“白露”时节适当饮一些米酒有助于暖胃祛湿,益气滋阴。防燥可以这样艾灸:
走脾经,可补血、活血、调理津液代谢的三阴交、血海和阴陵泉;
走大肠经,可同时改善口干舌燥、胃火旺盛的曲池和合谷;
走肺经,可缓解上呼吸道干燥的鱼际和尺泽。
祛秋燥艾灸穴位:
1、尺泽:微屈肘,肘部横纹偏外侧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
2、曲池:手肘关节外侧骨边,手肘弯曲成90度,在手肘横纹的外侧尖端上,靠近骨头边缘。
3、合谷:位于手背虎口部位,第二掌骨中点,向食指骨侧按压酸胀处。
4、血海:内踝尖直上三寸,股骨后缘。
5、三阴交:位于脚踝内侧上3寸,在胫骨后凹陷处。常灸这些穴位,可预防皮肤干燥瘙痒的发生。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