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
近视防控
此为维护学生视力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方针、*策及各部委有关指示精神,我市将维护学生视力健康全面融入*府*策,市*府和有关部门相继颁发了多项文件,确立了工作目标、任务与措施,根据教育部将武汉市作为“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实验区”的要求,以让学生“不近视、迟近视、慢近视、低近视”,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为目标,加强领导,更新理念,创新、健全了“五大组织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了“四项服务体系”,制定了“两项工作规范”,研究开发了“一套智能监测与数字化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系统”,深入实施了视力健康管理公益性服务。
多年来,武汉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工作以点带面科学有序推进,实现了防控成本降低,科学性增强,工作效率提升,“一降、一增、一升”的三重效应。历经“查病—治病”,“综合防治”,至“健康管理”三个阶段,构建了以科研为先导,以学校为平台,以中小学生全人群为对象,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和动态管理于一体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经教育部组织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建议推广。92所重点监测学校监测数据显示:学生标准化视力低下率从年的50.83%下降至年的45.45%。其中小学阶段分别下降0.21%、2.45%、3.31%,实现“三连降”。在科研方面,已发表论文12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技术专利7项。武汉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产生广泛社会影响,被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授予“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基地”。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计委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武汉市学生视力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实践》作优秀实践典型案例交流。武汉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各地相继推广应用。
一、坚持*府统筹管理,创新、健全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
武汉市委、市*府将学生视力健康纳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长期民生工程统筹规划,出台公共*策,创新、健全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推进管理服务。
(一)*府统筹的部门联动机制。成立由市*府分管副市长牵头,市*府办公厅、教育、卫生、财*、科技、质监、团市委及市视防中心等融合多部门参与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明确各部门责任,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卫生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市视防中心承担具体技术指导与服务,将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与教育职能,协调多部门,多方联动,有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全市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
(二)专家咨询的科学决策机制。组织教育管理、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眼科、眼视光、流行病、营养、心理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市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专家委员会,致力于科学研究与技术指导,掌握并分析现况数据与发展趋势,服务于科学决策、循证决策。坚持综合治理,坚持多学科融合、多技术整合应用。举办经常性专家咨询研讨会议,定期呈报分析咨询报告,为*府制定*策和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科研为先导,指导并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有效促进视力健康管理整体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机制。学生近视防控工作面对的群体大,社会需求大,但人们预防意识和自主健康行动力缺乏,以学校为平台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必须要*府主导,才能确保校园服务的公益性。学校开展的服务不能市场化和依托治疗机构。市*府创新机制成立非营利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配合*府各部门承担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完成全市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公益服务项目,采取“养事不养人”的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模式,保障学生近视防控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工作责任机制。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学校为阵地的市、区、校三级管理责任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落实和督促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市教育局负责全市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各区教育局负责区属学校工作的组织管理;各校负责班级工作的落实与督导学生家长落实家庭学生的视力健康管理;市视防中心负责技术指导与提供公益性服务,共建学校、家庭、市视防中心“三方共管”协同推进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的工作网络。
(五)监督评估与公益性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监督管理与考核评估机制,促进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良性发展。市、区、校统一开展学校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公益服务,杜绝商业与治疗机构入校重复检查和开展治疗方面的宣传,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市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不定期对市各相关部门、市视防中心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市教育局组织相关单位人员与市视防中心专业人员对区、校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考核、评估,实行通报,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形成监督评估机制,推动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明确学生近视防控为*府主导的公益事业定位,保障了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从源头规避供给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趋利性”现象。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卫生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市视防中心作为实施主体,按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实施。团市委在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阵地提供工作场地,公益服务经费纳入市教育每年专项经费预算,市财*局每年按专项经费预算拨付与管理,确保学校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的公益性与市视防中心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实施全面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
近视一旦产生很难逆转,近视防控工作必须从源头控制,要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建立融合多方位(预防、保健、康复)、多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多环节(学校、家长、学生)、多阶段(视力正常、假性近视、真性近视),可复制、可推广的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与规范。
(一)构建学生视力健康教育体系,提升视力健康素养水平。以学生视力健康管理为主线,针对不良视觉环境和行为,“重治轻防”的防控误区,广泛开展视力健康教育。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为补充,网络与体验互动式教育、媒体宣传相互结合,建立立体的视力健康宣传教育体系。
一是夯实市、区、校三级组织管理基础,编织了学校学生视力健康促进与教育的网络,巩固、健全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工作队伍。它不仅着眼于调动学生自身的潜力和积极性,也注重协调专业健康管理工作者、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共同为学生营造支持性的环境。
二是开展分类培训。从*策角度出发,对分管领导、校长进行培训,加强责任意识,引起高度重视;从专业技术角度出发,对保健老师(健康教育辅导员)、专业技术人员、班主任进行培训,增强工作信心、传授防控方法;从健康知识和技能角度出发,对学生视保员、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科学防控知识,支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
三是编制宣传培训资料,确保教育培训的科学性。在市多学科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制了《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学校/家长手册》等系列手册,以及《学生近视与视力健康管理》DVD科教光盘、视力保健宣传画、眼保健操图等防近宣传培训资料,提供全市统一规范使用。
四是多部门联合开展视力健康教育。营造整体社会氛围,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为补充,管理不留空档,给学生筑起更严密的“健康防护墙”,在市青少年宫社会教育阵地,创建了“学生视力健康教育馆”,开展学生、家长体验式互动教育,并纳入学生假期“创新素质实践行”,每年假期服务学生家长等5万多名,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欢迎,通过互动教育,帮助家长掌握保护孩子视力健康的科学方法。
五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视力健康教育。落实每学期一堂健康教育课,组织各类以视力健康促进与教育为主题的表演、演讲及板报制作,以及爱眼日“视力健康宣教行”等系列宣教活动。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知识网络竞赛和电视竞赛,参与人数逾10万。视力健康知识题库成为各校普及视力健康知识的重要工具。与团市委、卫生计生委联合开展社会广泛参与的视力健康公益讲座与咨询。与市级媒体开设《青少年健康成长导航》、《武汉视窗》和《学生视力健康知识竞赛》、《视力保健百问百答》等专栏,成立学生视力健康小记者团,开展采访,制作视力健康行动系列微视频等多种宣教活动。
通过系列视力健康教育活动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健康环境,倡导视力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视力健康素养,转变“以治代管”的社会观念,促进了全社会视力健康管理自主行为。
(二)建立“三项监测”体系,实施视力健康风险预警。建立学生视觉环境、视觉行为和视力健康状况“三项监测”体系,制定近视三色预警量化指标,实施风险预警。
一是视觉环境监测预警。对学生视觉环境,包括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活动场所、作息制度,以及看电视、操作电脑的环境等进行科学监测,按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进行监测预警,督促改进。
二是视觉行为监测预警。对学生视觉行为,包括近距离用眼时间、坐姿、握笔姿势、户外活动、眼保健操、饮食习惯、睡眠时间等进行监测、评估,预警,并提出纠正影响视力健康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建议。
三是从视力、眼屈光、眼生物和眼生理三个层面进行监测预警。一级视力监测预警。作为学校维护和促进学生视力健康的重要管理手段和提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