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了,我国的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还没有开始进入老年行列的年轻人也开始讨论自己退休之后该怎么过,怎么么样的晚年才能幸福。经常有人说活得快乐幸福最重要,如果不快乐,长寿也没什么意义。
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说法,人活着一定要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精神幸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但有还一点不能忘了,生活质量一定是由身体质量为基础的,身体好才是幸福的本源。如果你的幸福和快乐是以失去健康为代价的,这样的幸福就算过瘾,就算痛快,也无法长久。这一点会在肥胖这个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
经常有人说我虽然胖,但是健康,所以不用忌口,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可以活的很快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感觉,或者暂时情况,因为只要胖,就与健康势不两立了。
肥胖是很多疾病的基础,从心脑血管病到癌症,他们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有可能是在你大快朵颐的时候健康就戛然而止了,发病住院的时候才知道在你自认为健康的时候,身体各项指标早就异常了,其实你不是突然发病,而是突然发现病。另一种情况就是慢刀子杀人。身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是逐渐形成的,很多疾病在明显表现为身体症状之前,先影响了心情,所以有些人总是无病呻吟,总是心情不好,其实不是他们性格的问题,而是他的身体被病影响的。
最近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发现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因为身体这儿疼那儿疼,去医院检查,最终查不出问题,医生就给他们推荐到了精神科治疗。在精神科吃了抗抑郁的药、抗焦虑的药,症状就缓解了。这种情况从宏观角度讲,提示了情绪与身体关系密切。
从微观角度讲,这样的治疗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这些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医生解决不了身体不舒服的问题,就在结果上拦腰一刀,通过阻断焦虑,让身体感觉不到不舒服。
在这一点上,中医就显得更高明。中医早就有不通则痛的说法,指的是因为气血虚不能滋养身体而带来的各种莫名的不适。而想要这些人有幸福感,能安度晚年,显然不是做做思想安抚、吃抗焦虑药的就能解决的。而是增加他们的体质,从调养身体做起,让他们先健康了再快乐。
中国人一直认同仁者寿的说法,古往今来,名流史册的长寿者都是仁者。这个仁字其实不仅仅指宽容、仁厚,还包括了理性、有智慧,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此,我们可以看看咱们的钟南山院士,80多岁了,仍旧长期作战在防疫一线,每次见到他都是昂首挺胸,大步流星。他也多次讲到过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年来坚持运动,多年来坚持合理饮食。
其实这两点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但能坚持做到的很少,能坚持做一辈子的更少。因为舒适和美食是身体的本能追求,决定这些的是我们大脑的低级中枢,就是所谓的爬行脑和情绪脑;而控制这些欲望的是理性脑,是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的皮层,而大脑皮层的进化晚于前两者。所以在身体本能的主导上,理性往往是抗衡不过前两个低级中枢的。
所以必须具备很好的意志力,才能克制自己。而所谓仁者,就是有坚定的意志力,他们愿意也能做到先吃苦,比如尽量少一些时间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比如少吃大鱼大肉,更少碰烟酒。
付出这样苦的代价是可以换取长久的健康的。克制低级的欲望,可以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能以优质的生命质量支撑生活质量。所以,如果要我选择,我愿选活的健康这一种,因为保证了健康快乐。幸福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也是最长久的,快乐并非是要牺牲健康。
而获得快乐的途径也并非只有满足口腹之欲这一种方式。尝试着将注意力、兴奋点转移转移,体味不同的乐趣,健康和快乐,我们就都能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