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今天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秋风渐紧,寒凉渐重。在这一时节后,冷空气开始日渐活跃,天气一天比一天更冷。
这个时候,阴阳之气由夏天的外散转为秋藏,因此,秋分养生需遵循“养收”的原则。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核心,以健脾、清肺的食物为主,运动上以轻松舒缓为主,起居宜早睡早起。所以秋分养生要从饮食、运动、起居上进行调养。
饮食有节:食物以温润为主,忌无病乱补
01.饮食以温润为主,辛酸为辅
秋分的“燥”和白露的“燥”是有区别的,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而“燥令伤肺”,秋季主肺气,所以养肺防燥就成了秋天的主旋律。
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银耳、燕窝等。
另外,还可适当多吃些辛酸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如:白萝卜、胡萝卜、秋梨、柿子等。但也不可吃得太多,以免造成肠胃积滞。
中医上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现在正是秋季进补的好时节,但秋分时节进补,要有“度”。
02.进补有度,切勿过量
秋季适当贴点“秋膘”,能增加免疫力,帮助身体抵抗冬季的寒冷刺激。很多人会顿顿食用大量的肉类来进补,肉的确是进补的好食材,但盲目的吃肉,只会加重我们的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过量食用不仅会长胖,还容易引发,“三高”问题。
还有些人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是不科学的说法。中医上讲究:“无疾不吃药,无病不乱补”,如果过量滥用滋补食品反而会伤害我们的身体,诱发一些疾病。另外,药膳千万不要乱吃,在用药物进补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生。
虽说同样到了秋分,但南北天气出现两个极端,南方天气还是温热,北方在已秋风瑟瑟,寒意扑面而来。气候不同,区域不同,养生也不能一概而论,进补的方法也有区别。
南方人群此时节,不用急着进行大补,而是要以清补为主,并适当调理脾胃功能,为冬季进补奠定基础。可多食用一些广式的“糖水”,既可健脾益气又能润肺。
作为北方人群,可适量吃些肉类进行滋补,此时节的鸭肉,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还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起居有常:早睡早起,谨防寒气入体
睡眠上也应注意迎合时宜,秋分后白昼变短,夜晚的时间较长,应当早睡早起,而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夜间要盖好被褥;早晚外出,大家要增加衣服;秋分时节,夜间越晚寒气愈重,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寒气入侵体内。
适度运动:轻松舒缓增强体质
中医认为,凉燥最易损伤肺阴,引起津气亏虚。因此,建议大家秋分时节要坚持锻炼身体。运动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运动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最好在太阳升起来之后开始,太阳落山前就结束;运动时,运动量也不宜过大,选择一些舒缓运动,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此时节最适宜的运动是登山,在晴朗的日子里,带上家人一起登高望远,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可放松身心。
秋天携着清凉的秋风,带着绵绵的秋雨翩翩而来,万物萧索,在越来越冷的季节,我们要多关爱一点自己,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全方位的调理身体,增强体质,谨防生病,安心过秋。